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持续推动粮食单产提升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③|津沧携手选良种 让盐碱地变“粮仓”

5月26日,天津市静海区班高庄村北的路上,一辆辆悬挂沧州牌照的车辆排成长龙。来自沧州各县市的180余名大型农场和合作社负责人组成观摩团,专程考察“沧麦15”旱碱麦品种的示范情况。

微风吹过,一片金黄。昔日的盐碱地变成“米粮仓”。5月26日,天津市静海区班高庄村旱碱麦基地,即将迎来收获季。

“沧麦15”是沧州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这个品种能引种到班高庄村,源于去年秋播时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的一次培训。“通过培训,我们了解到‘沧麦15’这个旱碱麦新品种,后来我们从青县农场引种,试种240亩‘沧麦15’。”天津市静海区班高庄村干部张汝伟告诉记者。

地处静海、青县、黄骅三地交界的班高庄,耕地属中度盐碱地。“过去小麦亩产只有700斤。”静海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均革指着长势喜人的麦田说,“看目前的‘沧麦15’,预计亩产在千斤左右。”

作为河北省2021年审定的优良品种,“沧麦15”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这个品种具有抗寒、耐旱、早熟三大特点,特别是后期抗干热风以及抗早衰的能力突出。”沧州市农科院副研究员王伟伟说。

5月26日,来自沧州各县市180多名大型农场或合作社负责人观摩旱碱麦“沧麦15”。

“这是个早熟品种,要比常规品种早熟5天。”站在麦浪翻滚的田埂上,青县垦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崇阳对“沧麦15”的表现尤为欣赏。当年他力排众议重金买断品种的经营权,正是看中‘沧麦15’的抗寒、耐旱尤其是耐盐碱的特性,“因为这对盘活广袤的盐碱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青县盐碱地面积66.46万亩,其中轻度盐碱地64.46万亩,中度盐碱地2万亩,近年来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沧麦15、沧麦6002、捷麦19共同构成该县的旱碱麦主导品种体系。青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瑞介绍,今年,青县旱碱麦种植面积12.53万亩,并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在青县垦丰种业建成旱碱麦繁育基地3万亩,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年育种能力达到1.2万吨,提高旱碱麦种植水平。

一河之隔的天津市,同样面临盐碱地治理难题。“静海区、滨海新区总计40万亩盐碱地因水质矿化度高、耐盐碱品种缺乏,小麦亩产仅150到350公斤。”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植业部部长王连芬说,小麦产量不稳定,农民收益不高,既关系到农民增收问题,又关系到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问题。

5月26日,天津市静海区班高庄村旱碱麦种植基地,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植业部部长王连芬(右)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实验室郑琪(中)、沧州市农科院副研究员王伟伟交流育种情况。

“因此这两年,我们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沧州市农科院合作,引进32个新品种,示范12项新技术,获得8项专利,建立多个试验基地。”说起这些,王连芬如数家珍。她希望,通过津沧两地携手,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共同提升津沧两地盐碱地农作物水平,让盐碱地变成“米粮仓”。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青县垦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崇阳站在麦田边,看着沉甸甸的麦穗,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们还与两家面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大家的旱碱麦卖出好价,真正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观摩现场,响起掌声。(乡村云融媒平台记者 郭庆峰)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韩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