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省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胡栋(左)在沧州市青县塔寺庄村的麦田里观察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刘冉摄
“土壤透气性改善不少,坚持下去,粮食产量还能再增一成。”6月10日上午,沧州市青县塔寺庄村的一处麦田里,省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胡栋抓起一把土捻了捻,对土壤情况进行了初步“诊断”。
“那敢情好!我们按您教的方法来。”在他身旁,种植大户王林乐笑着说。举目四望,广阔的田野里,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仿佛金色海浪涌动。
塔寺庄村地处滨海盐碱地区域,土壤先天条件差,有机质含量低,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却没有多少收成。3年前,胡栋委员来到这里调研,决心用农业科技“唤醒”贫瘠的土地。从那时起,1000亩的土壤改良示范田应运而生。
改良土壤,先改头脑。胡栋委员带领团队,手把手教群众如何把握盐碱地特点,通过精耕细作挖掘增产潜力。“以前大伙儿种地图省事儿,化肥一撒、地一翻就不管了,根本没考虑怎么保养土壤。”王林乐说,胡栋委员和他的团队过来后,不但带着大家给土壤做“体检”,还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将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种好地,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用蛮力,得讲科学。”胡栋委员的这番话,打动了种田多年的“老把式”。
盐碱地存在先天不足,提升地力必须系统施策。为了改良土壤,胡栋委员为这里“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将牛粪等有机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还田使用,实现区域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加入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功能菌,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养分转化能力,提高作物耐盐碱能力。
为了确保方案执行不走样,胡栋委员还带领团队和技术员、农户一起施肥播种、蹲苗看墒、田间测产,对土壤改良全过程进行细致指导。小麦播种后的头一个月,他连续几天盯在地头;小麦生长的关键期,他也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地里观察长势、记录数据,动态监测小麦根区土壤微生态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胡栋团队和当地群众辛勤治土,土壤综合肥力明显增强,粮食产量逐年提升。示范田内,过去粮食亩产约三百公斤,通过改良土壤,今年亩产预计能超五百公斤。“预估今年每亩地能增收四百多块钱!”一位农民高兴地说。
“激活盐碱地生产潜力,科技是关键。”胡栋委员说。今年年初,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他提交了提升我省耕地土壤质量、加快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等建议,呼吁建立“高效应用技术示范区”,推动科研成果直达基层。
把成熟的经验推广开来,在土壤改良示范田的带动下,塔寺庄村周边多个村庄也投身到土壤改良的实践中来。“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有潜力,我和团队将发挥专业所长,继续为农民增产增收贡献智慧和力量。”胡栋委员说。(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