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河北省武强县丰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一台拖挂旋耕犁正将一垄垄盛花期的毛叶苕子粉碎还田。机器驶过之处,土壤变得暄软疏松。这标志着由绿肥和高粱谷子两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联合武强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展的“主作物(玉米、高粱)轮作毛叶苕子全量还田”试验示范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本次示范涵盖“玉米-毛叶苕子节肥减排模式”25亩和“高粱-毛叶苕子绿色生产模式”75亩。
技术突破:减氮增产减排效果显著
毛叶苕子作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绿肥作物,其根系和根瘤能为土壤富集大量有机质和氮素,具有显著的改土肥田、培肥地力效果。
本次核心示范的“玉米-毛叶苕子节肥减排技术”在毛叶苕子盛花期粉碎还田7天后,应用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缓控释肥及硝化抑制类产品,结合科学的夏玉米节肥管理,实现了玉米季肥料一次性施入,并在较传统施肥减氮30% 的条件下,玉米产量逆势增长5.8%。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环境效益:玉米季的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大幅减少15.3%和15.6%,同时CH4吸收量增加了4.5%,综合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降低18.3%。“在毛叶苕子根系固氮和地上部还田的双重作用下,对培肥我们武强县的中低产田土壤效果非常突出!”武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树华在现场兴奋地表示。
跨体系合作:高粱产业迎来“绿色东风”
近年来,武强县大力推广休耕农田高粱种植模式,2024年播种面积已超13000亩。此次“高粱-毛叶苕子绿色生产模式”正是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与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站联手在该县推动的休耕农田主作物绿色栽培新模式。针对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平均约1.5%)、影响旱作高粱丰产的瓶颈,引入毛叶苕子轮作成为关键解决方案。现场,两个体系的专家就绿肥养分积累、品种搭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丰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正川算了一笔经济账:“毛叶苕子节肥效果确实比油菜好,虽然种子投入稍大,但通过节省下来的肥料钱完全可以抵消,而且还能肥田、丰产,很划算!”
推广应用:节肥培肥丰产潜力巨大
围绕“主作物-绿肥”模式的后续推广,武强县农业农村局杨树华副局长建议,毛叶苕子全生育期机械化技术已成熟,未来可提前规划种子收获储备,有效降低种子成本。国家谷子高粱体系石家庄站、河北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吕芃介绍了不同熟期的高粱品种(如早熟冀酿4号、早中熟冀酿3号、中熟冀酿2号),供种植户根据实际播种期灵活选择。
针对2024年受旱情影响导致高粱播种延迟、冬前墒情差的情况,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站、河北省农科院资环所副研究员冯伟提出了“寄籽播种”或在玉米收获前灌水造墒等应对策略。他还表示:从现场还田效果看,在春季有降雨的条件下,冬前播种与“寄籽播种”的毛叶苕子生物量差异不大(亩差130~180公斤),对土壤培肥效果影响有限。“种植户不必过度担忧播种方式。”冯伟强调,“关键在于毛叶苕子全量还田后,下茬高粱或玉米普遍可节肥15%~20%,并实现稳产乃至小幅增产的目标。”
此次试验示范的成功,为武强县乃至更广区域挖掘绿肥潜力,实现“节肥、培肥、丰产”的绿色农业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实践样板。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