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孙森林边的巴西帕拉伊巴州,即将迎来一座中巴技术人员联合打造的科技重器——捕捉宇宙中重子声学振荡信号(BINGO)射电天文望远镜。
这个被科研人员誉为地球“警卫员”的射电天文望远镜,除了将探测来自宇宙深空的重要信号外,还能探测卫星、陨石等小天体运动,侦查地球可能受到的入侵威胁。
这台天线的主体设计、加工等重要工作是由中方完成的。来自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网通院”)的技术团队,承担起研制重任,成为整个项目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6月9日,BINGO项目的设计与制造工作圆满完成,望远镜主体结构正式运往巴西。
天线界的“建筑师”
“我们需要确保天线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网通院BINGO项目总设计师王大为说,天线将建在热带雨林的山坡上,自然环境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高温、高湿、强风、暴雨,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天线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而天线本身由数以万计的杆件组成,结构复杂,工况多样,每根杆件的应力值都必须满足最不利条件下的安全标准。
面对这些挑战,王大为带领团队投入到紧张的设计工作中。
为了找到最优的结构方案,他反复查阅资料,不断调整设计,提出采用参数化方法,通过力学仿真软件,逐根分析杆件的应力分布,再根据最不利工况下的许用应力值,优化结构设计。
王大为核对杆件应力值。网通院供图
“每根杆件的粗细都要精确计算,不能有丝毫马虎。”王大为说,有时,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就需要重新计算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这样的工作,王大为一做就是几个月。在一次关键的仿真测试中,团队发现一部分结构在模拟地震载荷冲击下的应力值超出了安全范围。他赶紧带领团队重新审视设计思路,通过调整杆件的连接方式,优化减震结构,最终找到一个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能适应复杂环境的解决方案。
“成功了!”当最后一组数据通过验证时,王大为长舒一口气。10550根杆件在他的描绘下,逐渐被设计成一个“结构艺术品”。
跨领域的“翻译师”
天线反射面板这个原本需要整体运输的庞然大物,如今已被分解成可拆卸的模块。
但当初接到任务时,网通院BINGO项目结构设计师李增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天线模型发愣。常规天线计无法满足海外运输要求,而要用化整为零方案,就必须突破传统天线结构设计的框架。
李增科运用三维结构设计软件优化模型。网通院供图
“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原理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念头冒出来时,他正翻看一本偶然在图书室发现的《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范》。
可问题接踵而至。
建筑、天线、媒介三个设计软件之间没有通用格式,脑海中的图纸像被撕碎的拼图,无法成形。
李增科决定从最基础的节点连接规范学起,直到能熟练运用参数化建模工具。
两个月后的一天,当第八款软件成功转化天线与建筑结构的参数时,原本需要数万张图纸的设计工作量锐减至千余张,每个模块的安装误差被控制在±0.5毫米以内。
面板分块的“拼图家”
在射电望远镜的结构设计中,反射面板是决定接收精度的关键。
主反射面要求面型精度≤3毫米,副反射面面型精度≤4毫米——这相当于在40米见方的曲面上,每块面板的形变误差不能超过硬币厚度的三分之一。
面对这样的指标,网通院BINGO项目结构设计师张子乾在设计图纸前反复推演:如果采用传统模具成型的40米*40米曲面结构,在项目要求的加工周期内根本无法实现。
张子乾正研究钢结构连接方式。网通院供图
“必须另辟蹊径。”张子乾翻阅上百份文献后,决定采用多平面拼接逼近曲面的方案。
但新的难题又来了——分块尺寸如何设计?
在实验室的白板上,张子乾用马克笔画出两组极端情况:如果每块面板尺寸过大,精度必然难以达标;如果分块过多,支撑结构的重量和安装复杂度又会成倍增加。
他盯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写下解决方向:需要找到结构强度与加工精度的平衡点。
接下来两个月里,张子乾的电脑屏幕几乎全天亮着。凌晨3点的办公室,在调整第37版分块方案时,模拟显示某块面板的热变形量超出临界值0.05毫米,他立刻推翻当夜的全部计算,重新校核材料膨胀系数。
反复模拟、调整、再验证……终于,最优方案诞生了。
视频会议的投影幕布上,由1236块精密拼接面板组成的反射面正模拟接收深空信号。那些曾困扰张子乾的技术难题,已化作天线模拟运行时的银色弧光。
(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