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崔丛丛)今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眼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专家运用“道-术-器-用”四层近视防控策略,帮助大家构建完整近视防控体系。
●道:培养终身护眼习惯,构建科学防控的认知
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基因遗传、用眼距离过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过早且无节制使用电子产品。除基因因素不可控外,其余三项均可通过行为干预实现有效防控。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近视发生,但培养良好习惯可延缓近视发生年龄、减缓近视进展速度、降低近视度数增长幅度。
近视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6-14岁为易发、高发及快速进展期
•14-18岁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18岁后趋于稳定
基于此规律,可划分关键干预窗口期:
•黄金预防期(学龄前):户外暴露+建立基础用眼习惯
•关键控制期(6-14岁):延缓近视进展速度
具体如下:
学龄前“四个一”工程:
1.每天2小时户外暴露:重点接触阳光(阴天有效,避开正午强光)。研究表明,阳光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可抑制眼轴增长。
2.电子产品使用原则:3岁前不触屏,6岁前不碰手机;遵循“大屏幕、远距离、勤休息”原则。
3.科学近距离用眼习惯:入学前掌握正确握笔姿势,落实“三个一”标准(眼离书33cm/一尺,身离桌一拳,笔尖离手指一寸)。
4.用眼负荷管理:执行“15-10法则”(每15分钟近距离用眼后休息10分钟)。
学龄期“四维防护”:
1.姿势管理:保持“三个一”标准,使用可调节高度的书桌。
2.时间管理: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近距离用眼向20英尺<即6米>眺望20秒)及“40-10法则”(每40分钟休息10分钟)。
3.饮食管理:减少甜食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4.作息管理:保证每日9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产品。
●“术”与“器”:科学防控方法与精准防控的利器
近视具有不可逆性:学龄儿童一旦近视,发展几乎难以逆转。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增长(类似身高发育),但存在个体差异——如同有的孩子年长高5cm,有的年长10cm。在保证良好用眼习惯的基础上,临床常用控制手段包括光学矫正与药物干预。
1.光学矫正方案
(1)离焦框架眼镜
•作用机制:通过周边离焦原理调控眼球生长
•适用人群:3岁以上,近视≤-10.00D,散光≤-4.00D,且近视进展量≥0.75D/年或眼轴增长≥0.4mm/年的儿童。
•注意事项:需全天佩戴以保证防控效果。
(2)角膜塑形镜(OK镜)
•特点:夜间佩戴硬性透气镜片,白天无需戴镜即可维持正常视力,兼具近视控制效果。
•适用条件:8岁以上,近视≤-6.00D,散光≤-1.50D,经医生评估眼部健康、卫生习惯良好,且具备定期复查依从性。
2.药物干预:低浓度阿托品
•适用条件:6岁以上,年近视进展≥50度的儿童。
•使用规范: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每晚睡前双眼各滴1滴,需配合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定期复查。
●“用”:正确应用防控知识,三重转化实现有效的近视防控
1.知识→行为:将科学认知转化为日常习惯。
2.个体→系统:建立家庭-学校-医疗协同机制。
3.短期→长期:构建持续性眼健康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