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持续推动粮食单产提升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②|小田并大田 粮食能增产


5月23日,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赵庄子村东,麦浪起伏,沙沙作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赵金东俯下身轻抚麦穗规划下一步工作:“这两天,再组织一次‘一喷三防’。”

今年47岁的赵金东是赵庄子村人,是个种田的“老把式”。他面前的这块成方连片的旱碱麦田总共328亩。“是由一家一户的小田合并而来。”赵金东说,原先自家的4亩地也包含在这片麦田之中。

赵金东的4亩土地流转到赵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后,赵金东的身份也变成了“股东”,同时他还肩负着全村入股土地的田间管理,成为一名“农业主管”,负责收割、播种、施肥、打药等工作。

小田并作大田,粮食实现增产。5月13日,赵庄子村委会副主任赵桐与该村“农业主管”赵金东共同查看小麦长势。

赵庄子村是一个经贸较发达的村,该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外经商,做弯头管件生意。“这些人没时间种地,很多耕地被弃耕。”说话的是赵庄子村委会副主任赵桐。他介绍,这种情况在当时较普遍,后来乡里号召土地流转,并组织相关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学习人家的土地流转经验。

学习归来后,赵庄子村“两委”召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土地流转,小块田合并成大块田,真正把零散土地整合起来,实现现代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走现代农业道路。

赵庄子村644户、2160人,耕地面积2100亩。2022年8月,赵庄子村开始“试水”小田并大田。

“短短10天时间,1178亩零散土地‘化零为整’。”赵桐高兴地介绍,这件事情之所以办得如此顺利,就是流转政策得民心、顺民意。“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到合作社,每亩保底收入600元;年底合作社拿出小麦、玉米盈利部分的60%给农户分红,剩余的4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3年底,赵庄子村入股农户,除了每亩600元的保底收入外,每亩分红349.5元。“村集体增收29.2万元。”赵桐介绍,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更多村民主动加入,2024年,流转面积扩大至1650亩。

小田并大田后,赵庄子村成立10余人的田间管护队,技术服务交给专业机构——中化现代农业。

小田并大田,便于大型农机或智慧农机的使用。5月13日,赵庄子村委会副主任赵桐正在操作“智农”APP系统。

“灌溉、喷药等这些田间管理环节,由中化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田间管护队根据他们提供的技术方案实施作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说话间,“农业主管”赵金东拿出手机点开一款名叫“智农”的APP,里面涵盖土壤监测、巡田调查、冠层水分等。“这两天降水充沛,小麦冠层水分呈蓝色,如小麦缺水需要灌溉,冠层水分显示黄色,就需要给小麦灌溉补水。”赵金东一边演示一边说。

小田并大田,原先的田埂、沟渠复垦为耕地。赵桐说,耕作面积增加3%的同时,更利于大型农机、智慧农机的使用,实现科学化管理、现代化耕种,“去年种植1330亩小麦,收割、销售3天完成。”

5月23日,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华(右)与村委会副主任赵桐共同查看旱碱麦长势。(受访者供图)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赋能,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过去单打独斗,小麦亩产500斤就算好收成。”赵桐指着麦田说,“我们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去年小麦总产量965926斤,平均亩产726斤。”

“粮食实现增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还创办了食品公司,生产旱碱麦石磨面粉。”刚刚从外地学习归来的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立华自豪地说,“现在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也有能力为群众办更多的事情,赵庄子村还先后四次登上了《新闻联播》,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微风轻拂,麦浪荡漾。赵立华凝视着金黄的麦田,脸上浮现出笑容,“今年亩产突破750斤不成问题。”在赵庄子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小田并大田”的改革故事,正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乡村云融媒平台记者 郭庆峰)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穆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