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微评丨莫让“代抢”陷阱扰乱演出市场

随着“演出经济”蓬勃发展,热门艺人演唱会一票难求。实行人、脸、证“三合一”的强实名制购票规则后,传统“黄牛”不行了,但“代抢”服务却又兴起。法律专家警示,参与代抢票可能涉嫌刑事犯罪,而消费者使用此类服务不仅面临“钱票两空”风险,维权更是困难重重。(据中国新闻网6月1日报道)

无论是发动大量人力的人工代抢,还是通过外挂软件、虚拟终端等手段的“科技”代抢,看似解决了部分消费者的购票难题,实则暗藏金钱损失和隐私泄露的双重陷阱。此外,制作、购买刷票软件等行为已经触犯法律红线,监管不能坐视不管。

演出市场需要公平、公开和透明的购票环境,这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利益,也关乎演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治“代抢”乱象,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既要深挖组织代拍、代抢的“黄牛”团伙,结合倒票数量、获利情况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也要找到抢票软件制作源头,全链条打击利用外挂抢票的违法犯罪团伙。同时,票务平台要不断加强系统技术迭代升级,严密堵塞漏洞,不给外挂软件可乘之机。消费者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使用“代抢”服务,这是守住公平购票的底线、维护票务市场秩序的利人利己之举。(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