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新征程上看变化·讲述身边的健康故事⑩|“这些技术先进又实用,很受基层患者欢迎”

  “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比较常见,那浅静脉血栓会导致肺栓塞吗?答案是肯定的。浅静脉血栓也应该以抗凝血治疗为主。”5月13日上午10时许,在沙河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知名专家吕柏楠边查看患者病情,边给当地医生分析讲解病因,指导当地医生给患者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后续治疗方案。

  浅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比较少见。吕柏楠解释,这位患者虽发生了肺栓塞,但栓塞面积不大,栓塞部位短时间得到疏通,器官没有发生缺血性实变。事实上,肺栓塞除了可能与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有关,也存在无诱因的情况。对于所有无诱因的肺栓塞,需要考虑是否与肾癌或者胰腺、胃肠道疾病有关。

  听了省里专家的分析,沙河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元晓科深受启迪,对这类疾病有了新的认识。

  基层医院要留住患者并不容易,特别是那些本身治疗难度不大的患者,往往由于基层医院不掌握相关救治技术而选择去大医院就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卫生健康委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优质资源,组织专家向县级综合医院推广适宜卫生技术。

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知名专家吕柏楠(右)与沙河市人民医院医生查看患者病情。王潇供图

  沙河市人民医院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项目申请。经过对接评估,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知名专家吕柏楠团队结合当地医院发展需求,主要推广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取出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莹团队向他们推广的是“急诊抢救室心肺一体化评估”项目。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振杰团队以床旁B超、床旁血滤等新技术推广为主,规范了气管镜吸痰技术,并在抗凝技术上不断拓展。胡振杰教授多次到沙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指导帮扶,举办学术讲座、会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沙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则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二科副主任王春城团队指导下,积极开展胆结石综合微创手术,还成立了胆结石专病门诊。

  “我们团队每月都要到这里来坐诊、指导、宣教、开展讲座,沙河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则分期分批到我们科进修学习,参加病例讨论、学术会议、观摩手术,也参加一些手术操作。”吕柏楠介绍,双方还通过适宜技术微信群和个人微信号,随时线上讨论病历、远程会诊指导、沟通疑难问题。

  和吕柏楠团队一样,陈莹团队也是定期来沙河市人民医院开展“急诊抢救室心肺一体化评估”项目的推广,指导他们加强危重患者管理工作,开展急诊人才梯队建设,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技术下沉的同时,陈莹团队还主动邀请当地医生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进修学习,重点学习急诊抢救室心肺一体化评估、急诊重症常用技术。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莹在沙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与当地医生探讨急诊抢救室心肺一体化评估相关内容。王潇供图

  通过这些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沙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也使患者留在了当地,节省了看病费用。

  “在专家们的帮助指导下,目前我们科能够独立开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取出术、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下肢动脉成形术等新技术。”沙河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元晓科介绍,有一次,他们接诊了一名下肢深静脉漂浮血栓患者,血栓脱落风险非常高,需要立刻进行滤器置入。当时多亏他们已掌握了这项技术,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了手术,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血栓脱落和猝死风险。

  对于急诊科来说,“急诊抢救室心肺一体化评估”项目的推广,更是改变了医护人员的急救理念和技术。前不久,沙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50多岁男性心梗患者,当时表现为胸痛、大汗、低血压,接诊医生及时对其进行心梗三项检查,进行吸氧、补液、升压、抗凝处理,并联系心内科专家进行会诊,90分钟内就完成心脏支架置入。该院急诊科主任王炳勋介绍,通过心肺一体化评估的学习,他们深刻认识到,急诊抢救的关键在于早期快速识别风险,必须做好前期处理和早期治疗,从而实现救治关口前移。

  “省里推广的这些技术非常接地气,既先进又实用,在县级医院很有推广意义。”沙河市人民医院院长刘锐锋表示,近两年在省级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医院医生不仅掌握了一批适宜卫生技术,还与省级医院和大专家建立了紧密联系,有效提升了相关学科的整体技术水平,使患者在当地就得到了好的诊治,减轻了就医负担。今后,他们将继续加强与省级医院和专家们的合作,不断推动适宜卫生技术在该院更好地落地生根。同时,将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把这些先进技术、理念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县域百姓健康。

我省三级医院342项适宜卫生技术下沉基层

  2025年河北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明确,将以传帮带教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面向县级综合医院推广适宜卫生技术,就是以传帮带教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一项具体举措。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我省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基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少、服务能力弱,仍是需要下大力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2018年,省卫生健康委在开展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实施了县级综合医院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以县级医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优质资源,积极推广适宜卫生技术向基层下沉,从而更好地促进县级综合医院学科建设和医疗技术水平提升。

  “在大医院,专家们掌握着治疗疾病各种不同难度的医疗技术,包括一大批适宜卫生技术。”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适宜卫生技术简便易行、安全、经济、有效,适合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并不掌握,以致广大患者不得不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那到底向基层推广哪些技术呢?省卫生健康委每年都组织开展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需求调查,对基层的需求进行精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各地转出率较高的病种,指导各地县级综合医院确定技术引进、学科建设发展计划,确定技术需求和需要引进的项目,同时组织全省三级医院对接这些需求推广相应技术和项目。

  精准对接,双向奔赴。省卫生健康委坚持双向选择原则,根据项目特点和县级综合医院实际需求,由项目推广医院和承接医院协商确定,推广方式可采取专项培训、技术指导、人员进修、对口支援、团队帮扶等多种形式,同时要求项目负责人每年到县级综合医院现场指导不少于6次。

在推广适宜卫生技术过程中,省级专家在沙河市人民医院与当地医院一起做手术。沙河市人民医院供图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省卫生健康委还制定了一系列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方案,将其与县级综合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等相结合,搭建了全省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联动的技术推广交流平台,探索建立了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库,并采用项目办初审、专家初评、专家复评,最终确定项目的形式,保证每个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省卫生健康委还要求,项目推广医院要建立和完善项目推广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县级医院能够独立开展,且能够规范应用推广的技术项目。

  技术下沉,补齐短板,百姓看病更方便。截至目前,我省三级医院共申报并通过筛选、复评入库的项目达342个,涵盖了县级综合医院内、外、妇、儿、五官科和医技、药学、护理等所有学科领域,其中对部分项目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提升县级综合医院学科建设能力及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2023年,省卫生健康委还启动了“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示范县”建设工作,在每个设区市选择1至2个县作为示范县进行建设,并提出要用2年时间,为示范基地建设医院带出一支技术团队、突破一项薄弱技术,对推广的技术能够独立开展应用,为县级综合医院充分发挥县域龙头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县级综合医院适宜技术的推广,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文字:张淑会、巩志根

拍摄剪辑: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