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教育


教育新观察丨AI写作业,便利背后有隐忧

“3000字课程论文,AI一分钟搞定!”随着深度求索、豆包等AI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用AI写作业。

第三方数据机构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

其实,大学生将AI工具作为学术“小助手”,使其代劳一些前期准备和重复性工作,的确提高了学习效率。

比如,在准备小组展示时输入发言提纲,由AI工具自动生成精致美观的PPT,无疑能省去不少时间;准备毕业论文时,借助AI工具帮助检索主要文献,在了解相关文献核心内容后,基于自身研究重点再作精读,也能提高研究效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AI正在重塑知识获取的方式。在历史论文写作中,学生可通过AI快速梳理不同学者的研究脉络,生成可视化思维导图;在文学创作课程里,AI能提供多风格写作范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叙事技巧。可以说,AI让大学生突破个体认知局限,构建更立体的知识网络。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使用AI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最严重的就是学术诚信危机。一些学生直接把AI生成的内容复制粘贴进行提交。这不仅让学生放松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也让老师很难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真实水平。

而且,过度依赖AI可能会让学生变“懒”。查资料、写文章,这些过程虽然辛苦,却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当学生习惯于通过AI获取现成答案时,其批判性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可能会出现退化。

更需要警惕的是,AI有时“不靠谱”,给出的内容逻辑混乱,甚至出现错误信息。如果学生不加分辨直接用,反而会被误导。

AI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怎么用。

高校和教师要给AI使用“立规矩”,比如允许用AI查资料、润色语句,但论文核心观点、实验数据分析这些必须学生自己完成。

同时,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属于作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近日,复旦大学就发布了《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

对大学生来说,AI应该是帮手,而不是替身。只有正确认识、规范使用,才能让AI成为学习路上的好帮手。(马晓轩 王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