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刘天宇 视频制作:刘昀 刘天宇 梁玉
海报设计:陈媛 师语彤
驱车进入冉庄,通往地道战遗址的路上,一面面电影《地道战》的彩绘墙徐徐展现,令人沉浸于这部抗战经典之中。作为电影《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冉庄——这个当年冀中平原军民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见证,生动诠释了“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如今,也正以新使命、新作为谱写下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新篇章。
化“无险可守”为“不可攻克”
走入冉庄地道战遗址,电影《地道战》的经典情节不断浮于脑海,“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歌声令人心潮澎湃。
许丹,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讲解员。作为清苑本地人,从小听着地道战故事长大的她,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如今,她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在她的娓娓道来中,当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渐渐浮现……
保定清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冉庄村位于清苑区西南部,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冀中地区迅速沦陷。同年9月,清苑沦陷。日军火烧冉庄,残杀同胞,冉庄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同敌人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夏秋季节,利用“青纱帐”藏身,秋后“青纱帐”一倒,人们在自己院里、村外地里挖了许多隐蔽洞,用来藏人藏物。
“冉庄地道开始只是单口洞,时任第四区区委书记的张森林带领群众开挖隐蔽洞,用来藏身、藏物、藏粮,被称为‘蛤蟆蹲’。由于洞口被敌人发现后,洞内人员无法逃脱,就把单口洞改成了洞身较长的双口洞或多口洞。”许丹介绍。
1945年后,冉庄地道有了较大发展,游击队和民兵开始挖掘“战斗型地道”,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4条地道主干线和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支线24条,总长约16公里。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密布如蛛网,就好像是冀中平原的血脉,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除此之外,勤劳智慧的冉庄人民还根据需要,将地道分军用、民用两种,调兵遣将、藏物藏身。指路牌、照明灯、休息室、储粮室、地下兵工厂、囚笼、陷阱……一应俱全。高房、地道、院落相通,好打、好钻、好藏、好跑,敌人从哪里来,人民就把他们消灭在哪里。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一处三维成像展示了敌人往地道内灌水、放火、放毒气的情景。冉庄人民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设置双层地道,与村内13眼水井相通。不管敌人从哪口井抽水灌地道,都能让“宝贵的水流回原处”。
冉庄人民的战法,经过不断发展,从开始单一的躲藏变成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式,把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了不可攻克的要塞。
用血肉筑起的“地下长城”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前,站满了参观的人们。“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一张泛黄的纸张上,清晰的墨迹诉说着地道战英雄张森林的满腔热血。
张森林,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1938年参加抗日活动,张森林的公开身份是冉庄抗日政权的秘书,真实身份是冉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0年调任区委书记。1943年,由于汉奸告密,张森林被敌人逮捕了,日寇对其严刑逼供,他宁死不屈。当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慨然就义,时年34岁。几名村民连夜把张森林尸体偷运回冉庄村,在清洗周身血迹时,从张森林的内衣袋中发现他的绝笔。
智慧和英勇的冉庄人民用行动有力地回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的一个早晨,日军集结两个团的兵力进攻冉庄。冉庄民兵早已把守在村里各个工事里,老人和孩子提前转移到了地道里。”许丹说,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战斗工事一齐开火,日伪军伤亡惨重,再也不敢前进一步,从此留下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在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中,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女民兵精神抖擞,英姿飒爽齐上阵,儿童团不甘示弱,站岗放哨样样行。冀中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铜墙铁壁般的“地下长城”。
一组数据令人震撼: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其中较大的战役有5次。作战中,冉庄民兵创下了“零死亡,1人轻伤”的纪录。
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有20万平方米,仍然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
“高传宝就是在这个指挥室喊:‘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许丹的声音将记者的思绪拉了回来。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游客们全神贯注地听着。馆外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偶有三五只鸽子飞过,阳光温暖地洒下。如今的冉庄硝烟散去,旧貌换新颜。但高悬的大钟、斑驳的碾盘,无一不在诉说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斗争和无穷的智慧,也有力证明了“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纵览新闻记者 刘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