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湖城走笔丨饶阳果蔬工凭啥成“香饽饽”?

种地还能成“香饽饽”职业?

在饶阳,每天天一亮,不少果蔬工就骑着电动车往大棚里赶,专门给葡萄疏粒、给瓜果施肥。以前大家觉得种地是辛苦活儿,现在,种地成了好营生。

这背后藏着乡村发展的新门道——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步。

葡萄疏粒不是随便摘,而是门技术活。每串葡萄该留多少粒、怎么留间距,都影响着成熟时的卖相和口感。以前,农户自己干这个活儿,差不多就行,但如今规模化种植讲究精细化管理,专业果蔬工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他们手里的剪刀不是普通农具,而是“技术认证”的工具——经过培训的果蔬工,知道什么时候该疏果、怎么疏果,能让葡萄长得匀称饱满,卖上高价。

饶阳能让果蔬工火起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人变成发展资源的巧劲。当地有葡萄、西红柿、甜瓜等丰富的果蔬产业,却一度面临“劳动力不少,技术人才不多”的窘境。咋办?政府牵头办培训班,能人带着下地教,把普通农民培养成技术能手。你想,一个农民要是既会种瓜点豆,又懂冷链物流,还能直播卖货,这样的多面手,到哪还不都得抢着要?如今,15万多名从业人员覆盖全产业链,饶阳果蔬工成了响当当的招牌,本质上是把人力变成了人才,把零散就业做成了劳务品牌。

土里不仅能长庄稼,还能长技能。很多地方愁农民收入低、年轻人外流,但饶阳用实践证明,只要把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农民在家门口也能端上技术饭碗。当打工有了品牌,农村就是能干事、能赚钱的舞台。这种“以产业育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思路,比单纯给政策、投资金更可持续——毕竟,人有了本事,产业就有了后劲,乡村就有了盼头。

当然,“香饽饽”不是一天练成的,品牌要想长红,还得接着下功夫。比如,能不能把培训做得更精细,让果蔬工不仅会干粗活,还能玩转智慧农业?能不能把品牌打得更响,让果蔬工走出河北、全国接单?再比如,能不能把产业链拉得更长,让果蔬工从“种地的”变成“管链条的”?这些问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