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沽源理论宣讲“有理有趣有用”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王映华、赵晨阳、王晓曦)近日,沽源县小厂镇幸福敬老院一场别开生面的“炕头宣讲”正在进行,老人们捧着热茶,与宣讲员刘晓霞热烈讨论着养老政策。“国家说让咱老有所养,院里今年就添了康复器材,这政策真是说到咱心坎里。”75岁的李大爷话语里透着欢喜。这样的场景,正是沽源县创新理论宣讲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沽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队伍、创新形式、文化赋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百姓心田。

·从“我说你听”到“你需我讲”

清晨,沽源县菜农捧着手机学习农技视频的场景,是当地创新理论宣讲的生动缩影。面对基层需求多样的现状,沽源县推出“宣讲菜单”,开展“群众点单”服务,让群众按需“下单”,宣讲队伍精准“上菜”,涵盖经济、民生、法律等多个领域。

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是群众关注焦点。针对年轻劳动力短缺、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不足等问题,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北京市裕农公司共同设立了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汇聚了省、市、县三级40余位全产业链农业专家。4年多来,这些专家深入乡村,将理论宣讲与实践服务紧密结合。他们走街串巷了解群众需求,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指导。即便无法亲临现场,专家们也通过录制十几段小视频,向种植户传授水肥控制等农业知识。

在专家指导下,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沽源蔬菜品质提升,种植收益显著增长。“群众点单—专家配菜—按需送餐”的模式,既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如今,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字,而是化作助力生产生活的实用指南,在沽源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做好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有一批善用百姓语、能懂百姓情的宣讲员。沽源县注重吸纳本乡本土的优秀群众人才投身到理论宣讲工作中,先后组建了“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好人事迹”宣讲团、“民嘴乡音”百姓宣讲团等百姓宣讲队伍,以讲故事、拉家常方式,出入农家院、深入田间地头,形成群众讲给群众听、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新生态。

“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成员有一半以上为乡镇和农村干部,他们在街头村口,在工作之余,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传递党的最新政策、给身边百姓解疑释惑。工作队成员孙喜玲,是一名村支书,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孙喜玲就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分享参会履职感受。“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能走进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感觉特别振奋。”孙喜玲仔细翻看参会时记录的笔记,从大会盛况、个人参会感受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大家生动还原了两会的精彩瞬间。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您问我养老保险咋计算?咱们用这个‘民生计算器’演示……”在平定堡镇社区广场,一场“你问我答”式宣讲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群众。这种打破台上台下界限的互动模式,已在沽源多个乡镇全面铺开。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沽源县把宣讲主阵地从会场、报告厅搬到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农家炕头、生产一线,把政策解读与群众身边生产生活变化结合在一起,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创新采用谈心交流、你问我答、交互式聊天等形式,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以唠家常的方式,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在双向互动中倾听民声、收集民意、赢得民心。针对群众关心的乡村振兴、医疗报销等实际问题,现场讲师团老师们一一回复,形式灵动,氛围轻松,群众参与度高涨。

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更让宣讲突破时空限制。县融媒体中心在“神韵沽源”公众号打造“沽言沽语”专栏,定期开展线上宣讲;“理论微视频”大赛也涌现出葫芦烙画微党课等爆款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获赞超10万。

·从“本土特色”到“时代强音”

在沽源,宣讲队伍是一支汇聚“民间高手”的“轻骑兵”。“红韵莲乡”宣讲工作队退伍老兵张茂忠用战场亲历讲述红色故事;黄盖淖镇“四嫂”文艺队以乡音快板把政策编成顺口溜;“声韵沽源”工作队的三句半在锣鼓声中敲出百姓共鸣;白河路社区“红板凳”宣讲队通过“小板凳围坐”形式实现基层治理零距离。

深挖文化“富矿”,沽源端出“特色菜”。葫芦烙画传承人孙浩以指尖技艺勾勒乡村全面振兴,传统与现代在烙笔下对话;丁庄湾红色教育基地里,革命往事让参观者触摸信仰的力量。从新石器遗址到辽金边塞、蒙元交融,专题宣讲唤醒群众对脚下土地的自豪,文化基因化作理论扎根的沃土。

为了让理论“活”起来,沽源人把宣讲变成百姓爱看的“文化大集”。二人台唱响乡村全面振兴,快板书演绎乡风新貌,红歌联唱激荡红色基因。

沽源开展特色宣讲600余场,覆盖超5万人次。本土特色到红色教育基地,从田埂到舞台,这片土地证明:真正的“时代强音”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生长于泥土、绽放于人心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