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燕赵大地,处处激荡着协同发展的澎湃动能。5月12日至18日,中央主要媒体聚焦燕赵热土: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河北净菜”进京等协议落地生根;在乡野沃土间,沧州盐碱地化身“土壤抽盐机”孕育新绿、保定废旧厂房托起摔跤少年的冠军梦、易县门球场激活山村经济;文旅融合更添亮色,秦皇岛扬帆竞逐文旅蓝海、石家庄摇滚节拍点燃城市激情、冀州老街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生;“河北福嫂”以专业服务擦亮家政服务“金招牌”,助残“小橘灯”温暖千家万户,上门护理服务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中外友谊跨越山海,美国艾奥瓦州与河北的青少年互访续写四十年情谊、欧盟代表团见证雄安新区绿色智慧之城崛起。
三地聚力 共筑发展新高地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是央媒关注的重点。5月11日至12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河北召开,三地围绕“深化改革增动力 先行示范谱新篇”主题,共商协同大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人民日报》5月13日要闻版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河北召开》为题,详细解读会议成果,三地将协同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培育通武廊区域产业创新集群等,并签署共建中关村伙伴园区、“河北净菜”进京等多项协议。新华社5月12日播发《京津冀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进重点任务》,肯定了去年5月份以来三地协同新成效。报道说,一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更加紧密,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推进,“两翼”齐飞格局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建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经济日报》5月12日头版刊发《河北积极融入区域交通网,承接转移产业——打造联通京津经济廊道》,指出河北打通了“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廊道,去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新华社5月15日《央企子公司“落子”河北 项目协同“加速跑”》报道显示,2024年,河北成功引进332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各地正继续深化参与央企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推动央地合作互利共赢。
5月15日,央视联播快讯《2025雄安北斗生态合作大会召开》截图。
5月15日,央视联播快讯播出《2025雄安北斗生态合作大会在雄安新区召开》。会上发布了北斗产业支持政策、北斗产业场景等,有力推动北斗创新主体在雄安新区落地发展。
乡野繁花 沃土绽放新希望
从盐碱地治理到文化传承,从门球经济到乡村产业振兴,央媒报道里的河北乡村,正以务实举措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盐碱地改良“孕育”新希望。《人民日报》5月15日刊登《“土壤抽盐机”改良盐碱地》,介绍沧州中捷产业园区通过种植菊芋,使土壤含盐量降低0.2%,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绿色方案。
废旧厂房托起摔跤技艺传承梦。新华社5月12日播发《铁皮房、土操场,这里有一座“筑梦”摔跤馆》,报道保定南沟头村废旧工厂改建的“筑梦”摔跤馆内,69岁教练白鹤江十年如一日用自制器械免费教授摔跤技艺。十年间,这里走出3名运动健将、8名一级运动员,斩获200余枚奖牌,老人以钢铁般的意志托起乡村少年的金色梦想。
乡村特色产业开辟致富新路。《光明日报》5月14日刊登《“我在村里当裁判”》,讲述易县台底村借门球运动实现华丽转身,通过承办全国赛事带动山村新产业新业态,村集体收入三年翻倍至百万元。
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光明日报》5月16日刊登《笔墨间“流”出的文化曦光》,报道了青龙满族自治县傅杖子村凭借流动书法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典范。这个燕山深处的村落,将村民创作的50余幅书法作品从村头小院推向县城及市级展览。老中青三代21位创作者用笔墨勾勒出傅杖子村文化传承的动人画卷。
文旅赋能 城韵生辉展新颜
河北各地将独特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消费势能,创造出“一城一品”的文旅IP,成为央媒笔下“诗与远方”交融的生动样本。
美丽港城风帆正劲,秦皇岛市凭借“山海关+帆船赛事+康养度假”的特色组合火出圈。新华社5月13日播发《半月谈》稿件《这座滨海小城火出圈!三大流量密码曝光》,剖析了秦皇岛成功之道:以文化赋能为根基,以赛事创新为引擎,以旅游升级为纽带,构建文体旅融合新格局。
“摇滚之城”活力迸发。《光明日报》5月14日刊登《河北石家庄:“摇滚”激发城市新活力》,回顾石家庄曾创办“中国摇滚第一刊”的辉煌历史,指出连续三年的摇滚音乐季正将“音乐+文旅”模式转化为消费新业态。
复古老街成文旅融合新地标。中国新闻网5月13日推出《衡水冀州老街的传承与焕新》。历史文化街区衡水市冀州老街经恢复性改造后,引入照相馆、咖啡馆、中医馆等多元业态,老建筑与现代功能的巧妙结合,让老街保留了青砖灰瓦的岁月痕迹,焕发新生,成为文旅融合新地标。
民生服务 品质升级暖人心
一直以来,河北各级民生保障部门努力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民生保障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央媒关注我省助残工作、家政服务和医疗惠民等民生领域新成果。
助残志愿行动提质增效。《人民日报》5月16日头版刊登《自强不息 同沐暖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关注河北助残工作。2023年7月,共青团河北省委启动“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以行动传递温暖,用爱心凝聚力量,为残疾朋友撑起晴朗的天空。
“河北福嫂”擦亮家政服务“金招牌”。《人民日报》5月12日要闻版刊登《“放心保姆”如何培养》,介绍了河北通过多举措打造专业化家政服务品牌“河北福嫂”,详解其通过标准化培训、分层教学、认证规范等举措构建专业化家政服务体系。如今,“河北福嫂”等劳务品牌相关工种已被纳入急需紧缺工种目录,推动京津冀劳务协作不断深化。
上门护理服务,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5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河北邯郸 发挥公立医院资源优势 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点赞邯郸上门护理服务。报道说,邯郸发挥市级公立医院护理资源优势,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就近派单的模式,为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护理康复服务。邯郸市中心医院家庭医护平台共有上门服务人员168名,32个服务项目。
历久弥新 友谊常青向未来
40年前,来自石家庄的考察团在美国艾奥瓦州播下友谊的种子,如今,友谊的故事越写越长;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欧盟驻华代表团将目光投向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周,央媒多平台对外展示了一个开放合作的河北。
青少年交流持续深化。40年前,来自中国河北省的石家庄玉米考察团到素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开展交流,为河北和艾奥瓦两个友好省州交往播下友谊“种子”。5月15日新华社《参考消息》刊登特稿《一所外语学校架起中美青少年交流之桥》。2023年起,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与艾奥瓦州友好学校启动“友谊传承”研学互访。截至今年4月,已有多批次美国中学生研学团与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青少年互访互动,交友交心,友谊的故事越写越长。
欧盟驻华代表团成员点赞雄安。中新社5月13日播发《欧盟驻华代表团参访雄安新区》。5月12日,欧盟驻华代表团参访雄安新区,实地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情况。报道说,欧盟驻华代表团成员认为,新区将前沿科技与绿色发展完美融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期待与雄安新区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为赓续中欧友谊注入强劲动能。
(河北日报记者李保健、李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