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一座保定军校,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清代北方最高学府莲池书院,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直隶第一街……这里,就是距北京只有百余公里、被称为“京畿重地”的保定。
截至今年5月,保定市备案博物馆数量达97家,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之城”成了保定耀眼的新名片。
博:火起来的“全域游”
易县博物馆大厅墙壁上的透雕龙凤纹铜辅首。新华社记者卢刚摄
来到保定市易县博物馆,大厅整面墙壁上赫然出现两扇仿古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门上两个硕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兽首上部正中站立凤鸟,两侧盘绕长龙,华美灵动中透着威严。
“它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中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是燕下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实物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达21.5公斤。”易县博物馆馆长张朋鸣说。
除了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易水河畔的燕下都遗址还有数以万计的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为燕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86年春,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一位曹姓村民在自家地里翻土时,意外发现一个绿釉陶瓮,里面装着金、银、玉、水晶、琥珀等400余件珍贵制品,包含1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和180多件国家二级文物,数量之巨,品类之繁,质地之精,均属罕见。”张朋鸣说的,就是易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釉陶瓮。
易县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展出文物500余件(套),集中讲述了易水河畔8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易水河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从易县的博物馆可见一斑: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易水学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易砚博物馆、绞胎瓷博物馆……”易县文旅局副局长万彩玉说,“近些年,博物馆的发展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不少助力。今年‘五一’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同比增长53%。”
易县文化之广博,只是一个缩影。保定位于古黄河下游,北枕燕山,西倚太行,东拥华北平原,是多元文化长期交融的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文明走廊。南庄头遗址、北福地遗址、要庄遗址,记录了不同时期兼容并包的文明;莲池书院是清代北方最高学府、清末全国书院之冠;大慈阁、关帝庙、天主教堂等,记录着多种宗教文化在此发展兴盛。
保定广博深厚的历史积淀,使自然山水变成了人文山水,文旅融合带来了山乡巨变。今年“五一”期间,跨市深度游游客量(来自其他城市且在该城市停留6小时以上的游客人数)前30名的城市中,保定列第14位;携程数据显示,保定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20%,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8%,直隶总督署、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淮军公所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打卡点”。
物:产教研的“大窑炉”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受访单位供图)
说起保定的“宝物”,定瓷是绕不过去的。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产出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常作为皇家贡品,珍藏于庙堂之中。这样一种珍贵之“物”,如何借助博物馆存续光大?
保定市曲阳县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建筑风格低调,展陈面积不大,却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定窑的发展历程,它就是陈文增定瓷艺术馆。
艺术馆清晰地呈现了定瓷的发展脉络:创烧于隋,极盛于北宋及金,随着战火连天,原料日渐稀缺,于元代归于沉寂。
“归于沉寂”的意思是“技艺失传了”。20世纪70年代,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以“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为首的一代定瓷人,肩负起恢复定窑的重担。
他们深入研究定窑古籍资料,遍访民间艺人,反复试验原料配方与烧制工艺,攻克了定瓷烧制中的诸多技术难题,终使失传数百年的定瓷烧制技艺得以重现。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瓷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作为定瓷大师,陈文增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2015年,他做了一个决定:创办定瓷艺术馆,将曲阳县乃至更大范围的定瓷产品、历史文物集纳展示。
2017年,陈文增定瓷艺术馆落成。遗憾的是,2016年去世的陈文增没有等到这一天。
“如果没有这座艺术馆,定瓷文化就会缺少一个系统展示和传承的平台。”陈文增的弟子、现任艺术馆馆长杨丽静告诉记者。
“器是没有语言的,人却可以解读它,如果把这些诠释集结起来就汇编成一卷雅俗共鉴永无封底的书,值得一代代人去解读。”杨丽静说,“这大概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成为延续并传承千万年文化的载体。”
不只定瓷,不只陈文增定瓷艺术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拥有133处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9个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个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种汇聚天地灵气、凝聚人类智慧的“宝物”,为保定博物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底。
馆:引进来的“大手笔”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馆内展品。新华社记者卢刚摄
2024年1月,保定建成一座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简称古动物馆):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约7.31万平方米,常设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
来到古动物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由拉毛墙、抹泥墙、石砌墙和清水混凝土装饰的建筑,灰色的条柱如同丛林支撑着屋顶,显出古朴厚重的历史感,又透出粗犷沧桑的自然美。
馆长金海月介绍,古动物馆2021年4月动工,2024年1月即开馆运营,用时不到3年。
建设的“神速”来自双方迫切的“互补”:2020年,谋划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保定准备打造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拥有约46万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却苦于无足够大的场地展陈。
双方一拍即合。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就这样“现身”保定。
世界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标本、长达3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化石……古脊椎所不少“压箱底的宝贝”被放到了这里,多个展品成了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
“古动物馆的建设,不仅让这些化石走出库房,化石的修复、重建、研究、收藏、展出等全流程工作,也都能在博物馆完成。”金海月告诉记者,去年抖音平台评出“用户喜爱的TOP10宝藏城市”,保定排名第二,古动物馆也入选“受欢迎的城市IP”,“可以说,古动物馆与保定‘相互成就’。”
经过4年的“博物馆之城”建设,保定全市备案博物馆数量由2021年的23家提升至97家,居河北省首位,且“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合理。今年,保定预计新增备案博物馆3家,博物馆总数将达到100家,成为“百馆之城”。
城:硬起来的“软实力”
在保定城市规划展览馆,《人民日报》刊登的百岁国匠吴良镛撰写的《我的求索之路》报样被摆放在显著位置,文章中特别提到保定以及他为保定所做的城市规划,令参观者感慨当初决策的明智,为如今保定释放文博力量奠定了基础。
2006年,吴良镛在《对保定发展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提到,“保定作为过去的‘京畿门户’,有很好的文化积淀,宜乎积极予以弘扬”,“但文化资源不是放在那里,人们就会来的。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开拓,发展文化事业、旅游等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战略的高度看保定文化,乃至燕赵文化精神的弘扬”。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志强说,“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内在的精神力量”已成为保定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之一。吴老后来推动了莲池十二景复原、西大街“直隶第一街”复兴等工程,将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形成保定“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并行的格局。
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些年,博物馆对保定城市功能的反哺效应逐渐显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尤其显著。
“‘博物馆之城’的进化之路,正是保定文博力量持续释放的过程。‘博物馆之城’的作用,在于以博物馆为依托整体性保护利用城市文脉,让城市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传播、发展。”保定市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李秋占说。(记者:卢刚 李牧鸣 苏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