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慢慢发生的,像太阳的升起,庄稼的成熟,花朵的开放,美酒的酿造,珍珠的孕育……
于很多人而言,“快”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他们被“快”字裹挟着往前走,却忘记了“欲速则不达”,也如同老话常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些时候,要允许自己慢下来,去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慢品,得真味。吃饭需要细嚼慢咽,如果囫囵吞枣,风卷残云一般,即便珍馐佳肴,也难解其真滋味。唯有慢慢地吃,细细地品,让食物在唇齿间多停留一会儿,才能品出食物的美妙味道。
慢步,赏美景。在出游的过程中,如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再美的风景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过眼烟云,没几天便在头脑中一团模糊,辜负了大自然的盛情美意。相反,如果放慢脚步,怀着与美和美好相逢的欣喜之情,仔细观赏每一片叶子的形状,用心嗅一嗅每一朵花的香味,听一听风穿过树林的声音和鸟儿们清脆婉转的歌声,收获美感的同时,更能收获心灵的安宁与愉悦。
慢言,出慎语。古人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有了斑点,还可以磨掉;而说话出现了错误,就没有办法补救,看来慎言是何其重要。《论语》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聪明;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无知。因此,说话不可不谨慎。
那么,如何做到说话谨慎呢?慢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说话之前,要斟酌一下,三思而言,话在舌尖多绕几圈,硬话柔说,急话缓说,直话曲说,出口便能暖人心扉,化解矛盾。否则,快言快语,如汪洋一泻千里,口不择言的结果往往让人追悔莫及。
慢工,出细活。很多食材,只有小火慢炖才能成就好品质。作家刘震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一个舅舅。舅舅是个乡间木匠,在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气。因为别的木匠打一张桌子,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他至少要花上十天工夫,因此他打出来的桌子总比别人的结实美观。后来,舅舅教了他一招,做事情要慢。受这位舅舅的影响,他后来写小说也放慢速度,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他花上三年时间。故此,读者夸他的小说好,并不是他的手艺比别人好,而是他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最后,刘震云总结道:“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慢,就是多一些细致和严谨;慢,就是多一些耐心和思考;慢,就是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自我修正的时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让事情少一些瑕疵和纰漏。
清人周容写过一则笔记《小港渡者》,讲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距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二里远,他便问一个在河边摆渡的人:“等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吗?”摆渡者打量了小书童一番,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是就关上了。”周容有些气恼,觉得摆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城门在望了,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到他们把书整理好,城门已经关闭了。此时,周容才明白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言缓则贵。我们所说的慢也不是让人停滞不前,而是淡定沉潜,豁达优雅,气定神闲。慢,意味着不被世俗的喧嚣和嘈杂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被虚名和浮利奴役自己的大脑,而是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迈进。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慢慢来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不要急于看到事情的结果,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多一点等待,慢慢地遇见,慢慢地成长,慢慢地看世事沉浮,慢慢地看岁月静好,等待好事发生。(张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