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布谷丨太极风骨秀八方

学 艺(漫画) 喻 萍/作

眼下,全区两百多所学校已将太极拳纳入教学。杨氏太极拳,已衍生出太极剑、太极刀等。太极精神已传至世界各地,据说,全球约有四亿人在学习太极拳。

梨花初绽,春意正浓。永年朋友诚邀,得见一场规模宏大的太极拳表演。

滏阳河畔的广府古城,是中国太极拳的中兴之地。古城所在的邯郸市永年区,被誉为“中国太极拳之乡”。2025年3月21日,广府古城太极广场上,乐声响起,万人齐动。上万名太极拳爱好者拳随意动、形神合一,每招每式皆刚柔并济,如行云流水,好一番博大气象。

广府古城不但风光秀美,而且文史丰厚,古城、水城与太极城,融于一体。古城地形奇特,坐落于4.6万亩的永年洼正中,约五公里的护城河环绕古城。城墙四面,分建城楼或瓮城。永年洼水质优良,放眼望去,一派北国水乡风光。2006年9月,冯骥才在此考察,感触良多,曾题词盛赞:“广府经日月,弘济通古今。史物最高贵,应奉至上尊。”

当地诞生过两位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和武禹襄。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广府太极主要包括杨氏、武氏等流派。

刚退休的同事,痴迷太极拳,曾拜杨氏门下。他说,杨露禅开创了杨氏太极拳,拳术平实,练法简易。原国家体委公布的48式、24式太极拳,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项目,多由此而来。武氏太极拳,由武禹襄在杨氏拳法的基础上感悟创编,集强身、防身、修身于一体,“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变换,支配外形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

其间,离不开两件趣事:一是杨露禅“偷师”,一是武禹襄求教。

先说“偷师”。杨露禅原名杨福魁(1799—1872年),曾师从陈长兴。虽说自幼好武,可惜家境贫寒,曾在广平府中医药老字号“太和堂”干活儿。陈长兴授徒,杨露禅只能旁观习武,偷师学艺,终被发觉;陈长兴居然摒弃门户之见,允许杨露禅学拳。习武之路,悄然洞开。不惑之年,杨露禅学成,坊间尊称其“杨无敌”。

在京授艺期间,杨露禅将太极拳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中和。太极文化博大深厚,能让其融入百姓生活中,广受大众欢迎,着实不易。

再说拜师。武河清(1812—1880年),字禹襄。长兄武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弟兄三人,嗜读习武,令人瞩目。

虽说未能当官,当地非常器重武禹襄。杨露禅返乡后,武氏兄弟跟他学习陈氏太极拳“大架”,掌握了基本要义。1852年,武禹襄路过温县陈家沟,后经陈长兴介绍,拜在陈清萍门下。所谓“圣人无常师”,特殊的缘分,成就了武禹襄幸运的演武之路。从杨露禅,到陈长兴,又到陈清萍……曲折精彩的求学之路,验证了一段段师生深情。

武氏太极拳,又称“干枝老梅”。手高不过眉,出手不过足,双手各管半边身子,讲究内外三合。武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氏“老架”与“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而是继承融会,自成一派。杨氏、武氏太极拳,终归跳出了“不顶抗的逆反”“不妥协的圆融”,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最终造就了“柔弱的强者”“不争的斗士”。

杨露禅故居,位于南门外,简朴,大方,青石砖墙,属清末建筑。院落不大,三间正屋,东西配房。杨家人始终靠打工、做小买卖为生。杨露禅的故事,充满着传奇与励志色彩。

武禹襄故居,极为排场,位于古城内迎春街西侧,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这座清道光年间的北方民居,依南北三条轴线,可分为三组院落。房屋错落、崇脊飞檐。原房75间,现存42间,分为仪门、轿房、书房、客厅、花厅、莲池与演武场等。永年朋友说,武禹襄曾亲手种下两株石榴树,眼下,枝繁叶茂,底蕴犹存,可见其深厚的家传门风。

武禹襄故居有副对联: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足见,武氏太极拳始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杨露禅故居,则有晚清重臣翁同龢题写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震寰宇”“压群英”,分明显出几分傲慢之意,不如保持那种平和心态吧,“内求合道,与人无争”。

广府古城太极拳表演果然气势非凡,三万多人积极参与,其规模颇为壮观。永年朋友说,眼下,全区两百多所学校已将太极拳纳入教学。杨氏太极拳,已衍生出太极剑、太极刀等。太极精神已传至世界各地,据说,全球约有四亿人在学习太极拳。广府古城,作为“太极故乡”广受瞩目,一城太极,拳承古今。(张继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