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头雁”项目列入河北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培养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5000人左右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省2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提升“头雁”能力主线,全省已培育了34个专题班2700名“头雁”,绩效评估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格局初步形成。
为展现河北省“头雁”群体时代风采,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经验样本,助推全省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现推出“头雁领飞 冀动未来”系列报道。首期推出“从头雁到劳模”板块,分别报道培育后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的4名优秀“头雁”典型。
卢彦鸽“破壳”,行唐大枣“七十二变”
5月9日下午,绵绵夏雨中,行唐县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院内一片静谧。合作社会客室内,墙上是合作社发展目标规划,架上展示的是合作社开发系列红枣产品样品,桌上摆放的是合作社枣园沙盘。今年36岁的合作社理事长卢彦鸽刚刚受到“全国劳动模范”表彰。这位戴着黑框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的新农人目光平静而坚定:“从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至今,13年来,我心里装的就是红枣这份事业。”
行唐大枣的品种名字叫“婆枣”,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太行山区的行唐、阜平、曲阳、唐县等地,枣果中硒、铁、钙、钠等矿物质成分非常丰富,风味上佳。行唐县现存的一棵1300多年的枣树依然能开花结果。
2012年,卢彦鸽大学毕业。那个时候,红枣产品单一,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红枣卖不出去,成袋摞在枣农家里。
卢彦鸽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至少有3步走对了。”
一步是研发出了让枣树“吃好”让红枣更好吃的专利有机肥产品“甲壳素”。卢彦鸽介绍:“甲壳素的化学名称叫几丁质,从贝壳、蟹壳等甲壳中提取。施用甲壳素有机肥后,枣树能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红枣味道纯正,糖分和维生素C含量高。红枣品质好,成为赢得市场的‘破壳’加分项。”
然后是把枣农组织起来,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凝聚合力闯市场。合作社目前有枣农社员101户,建成了甲壳素红枣生产基地5000亩。合作社以高于市场30%~40%的价格集中收购枣果,仅此一项便可以让枣农每年增收1680元。
“再有就是开发多种枣产品,提升枣果附加值。”卢彦鸽介绍,“红枣外皮不易消化,我们去核烘干后脱皮做成单独包装的虎皮枣,一颗红枣身价上涨50%左右。”
目前,合作社已经研发出虎皮枣、枣仁派、焦枣茶、嘎嘣脆枣圈、枣夹核桃等衍生产品。就连枣园更新淘汰掉的枝干枯根,也开发出了厨具、健身锤、枣木梳等日用品。红枣在卢彦鸽手中拥有了“七十二变”的本领。“太行娃”“甲壳素红枣”等系列产品,先后入驻学习强国、淘宝、京东、扶贫832以及工行、建行、农行、邮政等助农平台,成为著名的“网红零食”,每年为合作社创造近700万元产值。红枣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为30多位家庭妇女带来了就业岗位。
13年来,卢彦鸽本人也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成长。2022年,卢彦鸽参加了河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并被评为省级优秀“头雁”。通过培训学习,他对引领推动红枣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一方面是深入挖掘太行婆枣农耕文化,筹建太行婆枣农耕科技馆,讲好枣故事;另一方面是利用修剪下来的枣树枝条,培育枣木香菇,持续提升枣价值。眼下,这两项工作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已经开始实施。2023年,卢彦鸽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太行山婆枣产业振兴模式的研究”。
卢彦鸽给自己起的网名是“太行头雁@太行娃·枣鸽”。5月6日,他在朋友圈发了几句话明志:以“归零心态”再出发,永葆劳动者本色。让青春在枣树枝头绽放,让梦想在太行山上扎根!(乡村云融媒体平台记者 董志水)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穆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