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精准服务项目建设 高效办理审批事项
5月13日,在位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的河北凯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碳四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现场,工人检查设备。在该项目建设中,该市通过项目包联协调会审等机制,提供精准服务。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雅楠摄
5月12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右)指导一家公司负责人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 王文通摄
2024年7月,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入选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在2024年11月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中,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中位列第一……2024年以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服务措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持续实施项目建设9项工作机制,扎实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巩固提升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让黄骅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沃土。”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黄骅市委书记董鸣镝说。
·实行9项工作机制
护航项目建设
近日,在河北八亿时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反应釜高速运转,工人仔细监测、记录设备运行各项参数。
“这个车间是公司年产1351吨高级医药中间体及30吨原料药项目一期工程的投产车间。该车间生产的心血管药物的中间体,是我们的主营产品之一,即将发往巴西和墨西哥。”该公司总经理曹晶说,项目一期工程于2022年开工建设,2023年12月竣工,去年5月投入试生产。工程从拿地到开工,再到投产,仅用1年多时间。工程竣工时间比预期提前一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包联项目的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经常来公司走访,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还为企业配备了‘项目管家’。”
河北八亿时空药业有限公司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高级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和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的项目建设之所以如此顺利,离不开当地实施的项目建设9项工作机制。
为精准服务项目建设,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聚焦企业关切,践行“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实行周一项目“主题日”工作机制、项目“三包一”全周期帮扶机制、项目包联协调会审机制、“项目管家”服务机制等项目建设9项工作机制,着力为企业纾困解难。
“以项目‘三包一’全周期帮扶机制为例,每个项目由一名市领导、一名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一名功能园区相关负责人包联,建立项目‘三包一’台账,将包联市领导、市直部门、功能园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提出问题、协调问题、督导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联动包联机制,助力项目建设。”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学辉说。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还建立了每周“一把手”窗口服务接待工作机制,执法监管事前报备、过程留痕、事后回执、回访追溯机制,行政处罚柔性、正向纠错机制等优化营商环境8项机制,建立健全政企沟通的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营造尊商、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
2024年,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7个,总投资2296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51个,总投资1971亿元。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便利企业办事
“没想到现在办理业务变更这么方便,不到半小时就拿到新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近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政务服务大厅海水养殖“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一家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张玉剑在顺利办完业务后,连连称赞。
由于业务需要,张玉剑经营的公司需要变更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在政务服务大厅,从业务申请、审批到领取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工作人员全程对张玉剑进行耐心指导。很快,新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便办理完毕。
“这是我第二次享受这么优质的服务了。之前,我来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只提交一套材料,不到一天时间,就拿到这两个证。”张玉剑说,过去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成的事,现在在海水养殖“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一趟就能办好。
为了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今年2月,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创新出台旱碱麦种植生产、海水养殖及水产加工、冬枣加工“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方案,并设置专门的受理窗口,实现相关事项一窗办、一次办。
“我们全面梳理旱碱麦种植生产、海水养殖及水产加工、冬枣加工等三类特色产业相关事项的审批流程,定制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实现综合受理、并联审批、材料共享。”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法规科负责人张建宇说,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共精简材料105项,压减审批时限68天,解决了企业在办理相关审批业务时跨多部门、流程烦琐、周期较长等问题。
该市将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建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实行“周调度、月督导、季评议”模式,对重点任务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联动,将涉及多个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实现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大幅减少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间。
同时,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政务服务大厅推出一对一指导、帮办代办、送服务上门等举措,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让服务更有温度。
·实施信用帮扶
赋能企业发展
3月18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2024年度诚信典型颁奖典礼举行,46家企业及32名个人被评为诚信典型。
黄骅市天天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是诚信典型之一。该公司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生产“十月红”牌脆冬枣,产品畅销国内外。
“今天获得这项荣誉,给企业又添了一张‘名片’。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公司发展到今天,始终坚持诚信经营,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长期合作的客户。”该公司总经理杜国良介绍,好信用能换来“真金白银”。去年10月,他们收购鲜冬枣缺少充足的资金,由于公司信用良好,只用了一周时间,就顺利申请到800万元的信用贷款。
信用有价值,守信有力量。为让无形的“信用”变为有形的利好,增强守信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联合激励,推动“信易+”应用场景落地,打造“信用黄骅”城市品牌,涵养诚信之风。
去年3月,该市创新推出信用修复自动提醒服务。通过运用“智慧档案”系统,录入辖区内相关企业的信用待修复信息。对受到行政处罚并且已满最短公示期的企业,10日内系统自动给企业联系人发送短信,提醒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信用修复自动提醒服务,可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进行信用修复。”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二级主任科员陈慧芬说,他们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推动信用修复事项线下“一站式”受理,线上全流程网办,对接各部门信用修复系统,实现修复结果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互认。目前,已办理信用修复相关业务445件,相关企业在招投标、投融资、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限制被依法解除,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除信用修复帮扶外,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还整合推出“信易贷”“信易批”等多项帮扶举措,将“信用红利”送到企业和群众身边。
“目前,全市已有2145家重点企业在信用贷款、信用审批、守信激励措施等方面享受了信用帮扶政策。”陈慧芬说,随着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深化,信用帮扶已成为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推动信用赋能实体经济、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