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群众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内办理业务。新华网发(任双欢摄)
5月5日至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等中央媒体聚焦河北,从青年逐梦、区域协同、文旅消费、创新驱动、基层治理等方面,生动展现我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火热实践。
“五一”假期期间,唐山市丰南区河头老街景区人头攒动。(据人民网5月6日报道)魏永摄
青春逐梦 挺膺担当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强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在河北引起热烈反响。5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广大青年奋斗逐梦》。报道中说,总书记的寄语令广大青年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2024级研究生方晓宇表示,要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无数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去西部、到基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书写着不一样的青春篇章。近日,新华社推出“新青年职业图鉴”系列报道,聚焦保定的定制雕刻师、衡水的养宠协调员、承德的喜剧主理人等近年来河北涌现的一些新兴职业,展现青年人在文化传承路上的努力和开拓创新的风采。
为了给年轻人们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河北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着力构建创业支持体系。《人民日报》5月9日推出《河北健全支持体系激发创业活力》,报道了我省从优化创业培训、强化创业服务、规范创业孵化、组织创业活动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
区域协同 纵深推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地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央媒聚焦三地交通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融通,报道了京津冀协同从“物理连接”迈向“化学融合”的创新实践。
区域协同,交通再添新亮点。5月8日,新华社推出《便利跨省通勤再出实招 河北公交车首次开进北京》,报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便民交通新的突破:首条由河北公交企业运营的进京线路——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至北京通州区地铁6号线(潞城站)专线开通。此前环京公交均由北京企业运营,新的线路与北京公交和通勤定制快巴形成互补,为京廊居民提供更高效经济的出行选择。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5月9日,新华社《协同发展惠民生》报道,随着京津冀三地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作不断突破创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先进教育理念共享,“跨城养老”悄然兴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聚焦雄安新区建设进展,新华社5月11日推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观察》。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启动区金融岛、京雄快线等重点项目正加紧施工;国内首个近零能耗场馆雄安体育中心投用;中国中铁、中国五矿以产业集群形式推动旗下10余家核心产业主体整体落户新区;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雄安校区已选址落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建设有序推进。
协同发展红利澎湃涌动。央视13套5月8日播出《河北“京津冀制造”搭上中欧班列驶向世界》。作为中欧班列重要枢纽的石家庄国际陆港,今年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302列,同比增长239%;依托18条国际线路、8个口岸辐射亚欧50余个国家,实现陆海丝路的高效衔接。
文旅经济 热度攀升
当下,文旅融合正成为河北经济转型发展的亮丽名片。央媒关注到“五一”期间河北文旅市场的新场景、新玩法、新消费。
新场景。5月6日,《光明日报》推出《“五一”假期文化消费亮点纷呈》,聚焦唐山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破茧重生,描绘了一幅工业史诗与潮流文化交织的画卷。斑驳的水泥厂旧址与文创市集、咖啡书店相映成趣,工业时代的厚重肌理被赋予文化消费的轻盈灵魂。
新玩法。5月5日,新华社视频《60秒看雄安|“五一”假期解锁雄安新玩法》带观众“感受”了一场集文化、艺术与自然于一体的沉浸式假日盛宴。雄安郊野公园打造“青氧觉醒计划”主题活动,融合科技与生态的游戏设计,吸引了大批游客。
新消费。中新社5月8日《河北定州:以“小文创”点亮千年古城IP》报道,在“五一”文旅热潮中,河北定州以开元寺塔、文庙、贡院等文物建筑以及定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等为主元素,开发了15个品类700多种文创产品。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6%,印证了“让文物说话”的现代演绎释放出的惊人市场能量。
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
央媒聚焦河北创新实践,深度报道了衡水低空经济产业布局、黄骅港智慧转型、被动房技术等发展亮点,展现了河北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显著成效。
当飞行器掠过衡水湖上空,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未来产业正在这里崛起。近日,全国低空无人飞行大奖赛在衡水市举行,吸引13省330名飞手竞技,本土企业自主研发机型占比超50%。5月7日,新华社《河北衡水:赛事展会搭台赋能低空经济》与《经济日报》整版调查《“飞”出航空新赛道》形成报道矩阵。300公斤级固定翼无人机首飞成功,铁路巡线无人机高效精准……河北衡水市借助适宜低空飞行的天然优势,构建“科技驱动+低空产业”生态,建成全国B类通航机场,业务涵盖航空制造、航空研学、应急救援等九大产业板块,成功让通用航空产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黄骅港正在智能化转型。《经济日报》5月8日整版报道《向海兴运》揭晓黄骅港硬核科技。智能调度系统将8万吨货船装船时间压缩至24小时,煤炭从火车卸货到装船全程可视化……黄骅港建成了全球首家全流程智能作业的干散货港口和全国首家作业现场无人智能化煤炭港口,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领跑全省。
绿色建筑的创新脉动正悄然重塑人居未来。5月10日,《经济日报》深度报道《奥润顺达专注节能技术研发——增添建筑绿色含量》,揭秘河北绿色建筑的技术突破:企业攻克德国被动房技术本土化难题,研发的“智能肺叶”环境一体机集成4道健康屏障,甲醛分解率超99%、新风热回收效率达85%。该企业的绿色建筑集成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高碑店列车新城、北京冬奥场馆等工程。
基层治理 幸福加码
从文明培育到智慧治理,央媒聚焦河北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一组组温暖的民生图鉴,正以润物无声的笔触,描绘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长卷。
在沧州大运河畔,新华社捕捉到一座“好人之城”的文明密码。今年5月份第9期《半月谈》推出了《大运河边,有个“好人之城”》。通过构建“发现—褒奖—传承”的善行培育机制,沧州让凡人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将“好人之城”建设纳入校园思政课程,“道德榜”融入百姓日常。当“善者不亏”成为社会治理的信仰坐标,309位“河北好人”、200位“中国好人”便不再是冰冷数字,而是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生动注脚。
石家庄用科技赋能破解“城市之困”。《人民日报》5月8日推出《在途车辆增多 拥堵指数反降》,报道了石家庄通过路网优化与智能管控,实现“在途车辆增多,拥堵指数反降”的治理奇迹,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细微处见真章。5月5日,《经济日报》图片新闻《劳动最幸福》报道秦皇岛设立骑手驿站,为外卖从业者提供暖心服务,彰显城市温度。
从青春之花逐梦绽放到低空经济产业腾飞,从渤海之滨的“数智”港口到城市街巷的治理升级,央媒视角下的河北,正以文旅赋能城市转型、创新驱动产业跃迁、民生夯实发展根基,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河北日报记者李傲、李保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