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张亮在巷道内测定风量及风速。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乘罐笼2分10秒、坐“猴车”约9分钟,在地下数百米的巷道中步行十几分钟后,来到二水平运输大巷的首个测风点……5月6日上午,张亮依次取下随身佩戴的风表、秒表、光学瓦斯检定仪、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等设备开始测风作业,并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风速、断面风量、瓦斯浓度等数据。
41岁的张亮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通风区测风队队长。自2005年到大社矿(原薛村矿)工作以来,他已在测风岗位上干了20个年头,累计开展矿井采掘通风系统改造设计、矿井防灭火、矿井堵漏风等技术革新90多项。其中,《矿用过桥式刮板输送机过墙防突装置》等9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造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前不久,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稀释排除有害气体及粉尘,为井下矿工作业提供新鲜空气,离不开矿井通风系统。”张亮说,通风系统稳定运行,才能保障矿井顺畅“呼吸”。而在井下各种有害气体中,从煤层中散发出的瓦斯,被称为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首。瓦斯浓度一旦超限,容易发生爆炸或燃烧,其破坏程度能将一座矿井摧毁。
已有60多年开采历史的大社矿是一座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治理瓦斯,通风是基础。测风队员每天下井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各采掘工作面、回风道、通风设施等用风地点测风,防止瓦斯积聚。
对测风队员来说,科学调整通风系统,必须具有娴熟的制图技术,一旦井下发生通风问题,能在短时间内绘出调改系统图纸并制定方案。用脚步丈量巷道20年,张亮对井下交错的巷道早已烂熟于心。被称为“井下活地图”的他,首创“无参照物快速绘制通风系统图”推广法,缩短了隐患处理时间,把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系数提高了31%。
原本只有中专学历的张亮在坚持向老技术员学习、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凭着一股韧劲,先后取得河北工程大学煤矿开采技术自考专科和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考本科学历。
“决不能让问题重复出现。”这是张亮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支撑他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使用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能随时掌握瓦斯浓度,但有时因为突发情况,传感器在瓦斯浓度未超限时也会发生鸣响报警。为解决“误报”问题,张亮通过反复试验,发现喷水降尘作业时水雾凝结或水珠溅到甲烷传感器上,是导致报警器“误报”的原因。通过用阻燃性材料在传感器进气管道上加装防水装置,他解决了令人头疼的瓦斯误报问题。
在大社矿,张亮有个绝活——根据粉笔末在风中飘落的微小变化来判断风量大小,判断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无几。与采用设备测风相比,这项绝活可以快速判断风速,做到隐患早预判、早发现。凭着这手绝活,张亮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矿井通风系统各类安全隐患27起,他也被工友们称为能够读懂风的“风语者”。
2016年,张亮组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尽管工作室以我的名字命名,但一个人强不算强,只有把整个团队带好,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才算真本事。”在“传帮带”过程中,张亮注重激发徒弟探索创新的主动性,让团队成员敢于“露锋芒”,贡献更多的“金点子”“小窍门”。
“师傅并非简单地把他的经验直接教给我们,而是要求我们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多琢磨、多试验,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创新工作室成员、90后测风队员苑毅说,师傅的严格要求,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截至目前,张亮累计培养徒弟81人,其中有高级技师5名、技师6名、高级工32名,很多人成为所在岗位的业务骨干。(河北日报记者 刘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