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艺评论丨“小兵张嘎之父”的个人叙事与时代书写——《徐光耀日记》大家谈

“小兵张嘎之父”的个人叙事与时代书写

——《徐光耀日记》大家谈

《徐光耀日记》立体封面。

主持人:肖 煜

特约嘉宾:祝晓风 王春林 程 凯 李 浩 刘江滨

作家徐光耀。(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 摄

“真”与“诚”铸就一座文学丰碑

主持人 肖煜

日记既是芥豆之微的生活琐记,也是狂澜之巨的时代切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恰逢十卷本《徐光耀日记》出版十周年。作为跨越近四十年(1944年至1982年)、体量四百余万字的个人日记,“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以战士、作家等多重身份,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经验。日记中既有战场上的生死瞬间,也有生活中的焦虑苦恼,更有对文学创作的反复琢磨,形成了一种“创作与真实的双面镜”,以微观视角还原了宏观历史中的诸多细节。这种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史料的宏大框架,提供了更具温度的文学表达,为当代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文体实验的范本。

从抗战时期的小战士到笔耕不辍的作家,徐光耀的日记呈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嬗变。他既记录了对党的忠诚,也坦陈了自己的思考和疑虑;既有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有人性弱点的自我暴露。这种复杂性为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微观样本。

《徐光耀日记》以不完美的“真”,抵抗完美的“伪”,其中的赤诚书写,显示了真实的力量。作为个人与时代的双重见证,《徐光耀日记》不仅为现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社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更以“真”与“诚”铸就了一座文学丰碑,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抵抗遗忘的文化力量,其价值必将随着时代推移而愈发凸显。

《徐光耀日记》的三重意义

祝晓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徐光耀是一颗熠熠闪光的星。他13岁参加八路军,24岁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反映八路军抗战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以抗日小英雄为典型人物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文学经典,古稀之年创作的纪实文学《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鲁迅文学奖。

《徐光耀日记》400余万字,从1944年至1982年,时间跨度达38年。日记内容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不仅是其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恢宏磅礴的大时代真实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八路军和冀中人民,如何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寇、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家园。因此,《徐光耀日记》具有非凡的革命历史意义。这是第一重意义。

《徐光耀日记》的第二重意义,是它的精神意义。《徐光耀日记》中记录、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抗战的精神,以及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日记以其质朴的内容、真诚的文字,深刻地感动、感染了徐光耀日记的整理者和读者。他们通过《徐光耀日记》了解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真实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了文字中的精神力量。有赖整理者的默默工作,《徐光耀日记》得以出版,使得这部著作成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激励更多后人。

《徐光耀日记》的第三重意义,即它的文学意义和文学史意义。日记向来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一支。以鲁迅、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吴宓、季羡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学者的日记出版,使日记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大收获。日记,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同时,它还多出一重价值,即对于研究作家、学者、文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史料价值。

徐光耀文学作品的文学史价值,早已引起学界重视。比如1999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徐光耀的创作悲欢》。1992年7月,作者张圣康写作此书之初,专程到石家庄就书稿中的一些问题和徐光耀当面探讨。张圣康认为,徐光耀是“一位本色型战士型作家,严谨质朴有余,自由奔放不足。从艺术构思、艺术想象、艺术描写等方面来看,似乎还可以更大胆、更自由、更奔放一些”。张圣康特别赞许徐光耀的一点是,徐光耀在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上,始终表现出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和耿介正直的人格力量。

《徐光耀日记》出版后,程凯在2020年第2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5万余字的评论《“深入生活”的难题——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这有力地说明《徐光耀日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另一方面也证明,新的文学材料的发现、出版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真实,真实,还是真实

王春林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百岁老人徐光耀,无论从自然年龄的角度,还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传奇。百岁之龄,既是个人之福、家庭之福,更是社会之福、文坛之福。

长期以来,与徐光耀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是曾经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是小说,《昨夜西风凋碧树》是非虚构文学,它们的思想艺术价值都不容低估。这一点,文学界早有定评。需要展开稍加细说的,是十年前被一众有心人整理出版的这部多达十卷的《徐光耀日记》。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日记与报告文学、信件、回忆录等,应该被列入以真切纪实为根本意图的非虚构文学的范畴中。与强调虚构的小说这一文体相比,非虚构文学最根本的要义就是对人物与事件真实性的保持。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后期艺术加工的报告文学、回忆录相比,没有被删改加工过的信件和日记,毫无疑问有着更加突出的可信度。诚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日记是个人活动和个人心理的反映,是赤裸裸的个人亮相。”能够以真切的笔触,毫无伪饰地记录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正是《徐光耀日记》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里且谈一谈我对第一卷中紧张激烈战争背景下,联大学习与创作情形记录的理解与感受。倘若不是读到了《徐光耀日记》,我很难相信,在弹雨纷飞的战争年代,竟然会有那么一群人,一边战斗,一边进行文学学习。联大那一阶段的日记,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一是组织构成情况:“沙可夫继报告这次会后学校组织问题,决定文学系再扩大一班,音剧合成一系,文工团大部抽出当教员、研究组员,小部分入系学习。周巍峙任研究室主任,舒强和李焕之为固定委员。之后,成校长、林教育长、王林、胡苏及模范讲话。”二是先生对康濯短篇小说《我的两家房东》的阅读感受:“晚上,一口气看完了《我的两家房东》。文章当然是很好,稍显啰唆些,有一些大可简略。当然,细腻、深刻、技巧高是谁也不会否认的。是否有些《红楼梦》味,我想,这故事如要鲁迅来写,可用一半字就完了。”“啰唆”的评价,与鲁迅的比较,现在看起来难能可贵。三是徐光耀自己的一次恋爱经历。恋爱不要紧,关键是如何对待恋爱这一事件。一方面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想,关系断绝也在所不惜,学习绝不应受影响。”另一方面是向组织及时汇报:“系主任看完了说:‘这没有什么,你的态度很好,只是注意……就好了……’他的指示要点为:①不妨碍双方学习。②注意不要引起不好的影响。”现在看起来,组织上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极富人情味。

厚厚十卷的《徐光耀日记》,内容非常丰富,即使仅仅是我这里谈论的联大学习这一部分,其实也有很多话题可以展开。《徐光耀日记》以其从1944年起始,目前看上去止于1982年9月(其间其实也有间断)的真切记录,在当下乃至未来的时日里,必将成为研究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历史状况的宝贵史料,诚如编者所言:“是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国家民族的命运。”

徐光耀的生命轨迹教给我们什么

程 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光耀今年百岁了,依然保持着强健的生命力,这真是一个奇迹。“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曾经广为流传的话,在徐光耀面前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它的内涵与力量。

徐光耀的生命底色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晋察冀根据地血与火的洗礼中奠定的。假如没有抗日战争,徐光耀和他的家人或许是再平凡不过的农民。是抗战带来了革命队伍,是革命队伍改造了这片土地,也是抗战的朴素愿望调动了徐光耀最初的责任与热情,使他在少年时期即参加到革命队伍中。

徐光耀所参加的这支队伍不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一座大熔炉、一所大学校。它是在残酷、复杂的敌后根据地历经种种考验、磨难而坚持下来,进而发展壮大的。同时,这是真正的“子弟兵”,它要高度依托与老百姓唇齿相依的关系才能生存。因此,它对每一位战士提出必然的要求: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质,坚决斗争、绝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同志、战友间患难与共的生死交情,对土地和父老乡亲的热爱,与群众水乳交融的能力。徐光耀就是在这样的“学校”中长大成人的。很多从“作家”角度讲述其经历的文字提及他只上过四年小学。殊不知,他上的是一所远比学知识的学校更能培育人、提升人的学校——革命队伍的学校,在历史风浪中锤炼人的学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教育人的学校。

根据地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不仅教育了徐光耀,也教育、带动了他的家庭:本分、保守的老父亲变成了“堡垒户”,一手拉扯他长大的大姐成长为干练的区干部,年幼的老妹子也参加了革命。这样的革命家庭在冀中、在整个晋察冀绝非少数,它是整个抗日敌后根据地人民成长的缩影。徐光耀一生的精神根基、他念念不忘的创作冲动始终来自这些经历。无论是其成名作《平原烈火》、代表作《小兵张嘎》,还是晚年所写《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一旦笔尖触及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他的叙写就格外真切、鲜活,既洋溢着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闪烁着动人的现实主义品质。这是他真正的生活与生命土壤,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描绘永远是真挚、朴实的,带着热情与无法忘却的责任。

20世纪50年代初,徐光耀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平原烈火》作为解放区文学的优秀新作被收入“文艺建设丛书”,他也成为新中国文坛的新人。但是,他的作家之路又有着意想不到的曲折。从这个层面看,2015年出版的《徐光耀日记》有一种历史认识价值。它极为真实地记录了徐光耀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历史语境中的生命历程。四百余万字的日记既记录下蓬勃向上、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自豪自信的精神气质,全力投入的工作热情,不断学习成长的充实以及爱情的甜蜜;同时也记录下创作带来的压力,面对基层工作挫折感到的焦躁,种种生活、家庭的烦恼;更有文坛复杂关系、政治风云带来的伤害。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固然艰苦卓绝、九死一生,但有着特定的单纯,而作家的生涯却显得异常复杂,一时满载荣誉,一时充满荆棘。徐光耀一度被卷入旋涡,几乎走到崩溃边缘。幸运的是,他通过革命年代养成的坚强意志,通过找回在根据地时的鲜活经验创作出《小兵张嘎》,走出了精神危机,也迎来了另一个创作高潮。这样的生命、创作双重救赎在当代文学中也堪称一个奇迹。

阅读徐光耀几十年间创作的作品,时时能感觉到他这个人难以消磨的“真”,时时感动于他的诚挚、朴实、勇敢、重情义、不掩饰。他撰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记录历史一丝不苟,充满历史的洞察,却绝少私怨,更无丝毫的虚无气。他真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我们会不断去研究、解读他的作品,更值得充分认识、理解的是这个经历了中国百年历史而卓然屹立的人。

历史褶皱中最为鲜活的部分

李 浩(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无法绕过的作家,作为一位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百岁老人,作为一个经历了波澜起伏时代浪潮的亲历者,《徐光耀日记》自有其卓越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因个人风骨和性格上的坦荡真率,以及强烈的反思精神,《徐光耀日记》所提供给我们的尤显珍贵。

阅读《徐光耀日记》,我能感受到来自精神上的激励和激荡,能够感受到来自一个大写的人的力量与风骨,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坚毅和达观,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自我和命运的自省与反思。

徐光耀的日记文字鲜活,有趣味、有魅力,读起来绝无枯燥感,有着较强的文学性。他的日记生活气息丰盈、细节生动、耐人寻味。这是《徐光耀日记》颇为难得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更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譬如1944年6月9日《反省之六》:“我的盒子枪比黎呐的好,但扒子钩却不如他的,现在黎呐尚在外未归,通信员给他背着。我可以换了他的扒子钩。哪怕是偷着,他回来也不知道。可是一想,不久的将来即要整风了,整风要坦白反省,现在换了人家的扒子钩,这是不道德的自私行为……”1951年2月3日至4日《通宵夜》:“终于下课,匆匆吃了饭,给邢野说了一声,便一溜烟上了汽车。到了东站,还好,票买得还顺当。不久便到了车上,心上稳了一下,说:‘这总可以到天津了。’5点半下车,先在北站抄了去北京和独流的火车时刻,又到公共汽车看了看路线图,见没有通东局子的线,不免着慌。又打听了一顿,真的没有,只好上电车去观音号。6点到那儿,找见运输公司一问,又糟,只有明天有去雄县的汽车了。过明天,则需到4号才有汽车开出。我的命运决定了,只有今日一夜可和申芸相见了,试一想这样短促的一夜,却又叫人怎样的着慌。又怕芸正在市里演戏……”《徐光耀日记》的文学性不体现于文字雕琢或情感修饰上,恰恰相反,它体现在去雕琢和去修饰上,用一种质朴甚至拙朴的语调来说,加上细节运用、节奏把握和内在的真挚,自成一片天地。它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到,文学性并非只有华美的语言才能达至。

阅读《徐光耀日记》,我感觉自己在一步步和“那个人”接近,一直在他身侧。他的日记记下的是他的心,你可以从文字中读到他的心跳和血液的涌流。它,不会带给你任何距离感。

1944年3月6日,徐光耀写下《口琴》:“去冬以来,吹口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娱乐……先前是没有口琴的,后来借了崔敬同志一个,想他却是从肖光那儿借来的,肖光又是从村中小学教员那里借来的。唉!口琴,我是不声不响地带了去据为己有呢?还是返还人家,照顾自己的人格呢?这一问题成为我近几日来思想斗争的焦点了。”1945年7月21日至9月30日,《说在前头》:“我早先的日记,都充满着苦闷的感情,因为我生活在这样的感情里,环境给予我这样的感情。然而,谁愿意总是苦闷呢?于是,我在‘牢骚’的‘蛇尾’上曾说‘我愿意等一等’,等到欢乐的日子到来之后,再写日记……”无论涉及个人情感、文学阅读、艺术活动还是政治运动,徐光耀都是以个人的“直观”和“真性情”记在日记里的,让我们得以始终窥见个人。而这,恰恰是历史褶皱中最为鲜活和值得记忆的部分,是对宏大叙事的有效补充。

当然,徐光耀的日记更是“真”的艺术,我们可以从中读出真率、真诚、真言和真情。正是这份真,增添着这部日记珍珠般的价值,也使它变得更为珍稀、可贵。

家国情怀 心灵秘史

刘江滨(作家、评论家)

孙犁曾称日记“最能保存时代生活真貌,及作者真情实感”。但也存在一种矛盾,日记本属私人记述,倘若为了发表而写,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价值也大打折扣。然而若只把日记藏于箧中,读者看不到,意义和价值也无从谈起。徐光耀写日记原本不是为了发表,又能最终公之于世,将这个矛盾予以妥帖地解决了。

关于日记,徐光耀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的感觉是日记主要是写自己的事,给自己看,当时怎样想就怎样写,将来看起来才对自己有帮助,反省时也不用找材料。如只写好听的大道理,好听的名词,也不过是骗自己。因为日记不是宣传品也不是教科书。”

《徐光耀日记》堪称一部人生大书,是作者家国情怀、心灵秘史的本色赤诚展露,具有历史、文学、文献、民俗等多重价值。《徐光耀日记》截取了作者1944年至1982年间的日记,除了特殊年代有所间断,差不多都是每日一篇,即使忙乱疏于记录,稍有空闲也要补记。读这部日记,让人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云淡风轻,心跳随着作者的记述与之同频共振。这部日记有芥豆之微,也有狂澜之巨,生活琐事与时代风云一并坦陈于作者笔下。

《徐光耀日记》给我留下三个突出印象:

一是异乎寻常的真实。徐光耀说:“日记是个人活动和个人心理的反映,是赤裸裸的个人亮相……个人内心的缺陷和弱点,也突现出来了。”古人写日记也会稍加伪饰,怕被人看到惹祸招灾,藏拙掩丑也是正常心态。但我们看到,徐光耀日记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不惧亮出缺陷和弱点,有些段落,整理者忍不住括弧加注以“空前”来形容。然而,越是这样真实袒露,我们越是对作者加倍崇仰,若没有强大实力和磊落人格垫底,谁有这般胆气和魄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真实的徐光耀,有血有肉的徐光耀,是人不是神的徐光耀,才让我们感到亲切亲近,读着读着,竟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是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徐光耀日记和许多日记大不相同,比如鲁迅日记。鲁迅写日记主要是记事,简单明了,这一天没事可记就写“无事”。而徐光耀日记大多不光是记事,还有过程描述,有对话,有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具体入微,完全可以视作日记体的自传或纪实散文。如记述朝鲜战场:“我穿上大衣,去六连背上挎包,进入交通壕。敌人的炮根本不断气,东面一排,西面一排,这儿一排,那儿一排。暴风雨中的雷闪一样,忽闪忽闪,前后左右,火光不断。这可真不晓得什么时候会落到头上来。一次,听得嗤嗤的背后追来了,赶紧弯腰伏下,火光就在背后亮起来,咣咣咣几响爆炸,破片从头顶上嘶嘶地飞过去。”(1950年12月13日)这篇日记长达四千多字,这样的日记实不多见。

三是坚韧不拔的信念。日记对于徐光耀来说,不仅仅具有记事备忘的功能,更像一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密友知己,是他情绪宣泄、心理倾诉的对象,也是他舔舐伤口、自我激励的加油站。“振奋起来”是经常出现在日记中的句子。1980年5月27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就形成一种信念,事在人为,天下无难事,功到自然成,房梁可以磨绣针。这些信念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在困难面前能忍耐,有恒心,不自我垮台,坚持奋斗下去……相信逆境是可以打破的。写《小兵张嘎》便是一种抗争,一种打破逆境的尝试和苦斗,是苦中作乐。”徐光耀是肉体凡胎,不是铁打铜铸的超人,他历经劫难,沮丧、伤心、愤怒、幽怨甚至绝望都曾有过,但他靠着坚定的信念支撑下来,这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就乃至长寿的原因所在。

如今,徐光耀先生仍在写日记,期待《徐光耀日记》续篇问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