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慕名走访了段庄车马店。这家车马店位于阜平境内,并不起眼。阜,“盛”的意思;平,又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河北省县名考原》记载:“盖县境多山,此地适当平坦,遂有此名。”阜平位于太行深山区,是西部内陆地区进出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号称“冀晋咽喉”,进可攻、退可守。
开着汽车,在崇山峻岭间穿梭。爬过柴皮岭路段,然后沿着羊肠小路,绕行数个来回,行进约十公里,便远远地望见了段庄村。
越走越近了,街道两旁,商铺与住户一处紧挨一处,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建筑和石墙木顶构建的老式古屋,交相辉映。始建于清朝的段庄车马店旧址,保留相对完整的有德龙店、饭铺店、大西店与中心店等,由村子这头延伸到村子那头。
站立在老街两旁的段庄人,眼光里透着惊喜,他们用笑容迎接我们的来访。四位肖姓老人沙哑的讲述,让人听到了曾起伏在小路上的车马嘶鸣和欢声笑语。
段庄,东接涞源县,北靠山西灵丘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段庄车马店昔日的繁华。过往商旅们的马队,带着沉甸甸的阜平大枣、曲阳瓷器和山西小米,伴随着赶马人一串串高调起伏的吆喝声,停靠在了车马店里。
停店的首选,便是曾为寺院的大西店。店里悠长的钟声,回响在山林间、古道上,恰如回家的呼唤,穿透赶马人的心扉,亲切感油然而生。马帮进了门楼,大西店里便热闹起来了,普通商贾、达官贵人、镖师……形形色色的行路人,聚集于大西店里。
精明的大西店主人,对于整个四合院的规划安排,条理分明,饱含人情世故。客商们牵着马、骡子或小毛驴进了四合院,负责接待的老伙计,接过他们手中的绳索,在右手院落靠里的位置,卸完驮运的货物。牲畜们则被牵到水井边,扬起脖子欢快嘶鸣或在地上打滚儿。这时,做完登记的商旅们,从进门左侧的柜房里走出来,在朦胧的夜色中,走向早已点燃油灯的客房。
山里的夜晚清冷寂静,客房里的油灯闪闪烁烁。十几个过往的商旅躺在火炕上,熟悉的、陌生的、年长的、年幼的都挤在温暖的人群里。那些因漫长赶脚行程带来的消极情绪,全都被山间的大西店融化了。户外的牲畜们,在夜色中甜美地咀嚼着主人准备的食料,晃动尾巴,不时弹蹄几下,或打几个喷嚏,为宁静清冷的夜色,增添几分温馨。
那夜,镖房里的灯却不时被点亮。随着门轴轻轻一声叹息,镖师的头探出了门,四下张望。大西店的宁静、安详,依然不会让这些经验老成的镖师们放松警惕,他们时时担心箱子里的金银珠宝遭遇抢劫或不翼而飞。
次日清晨,阳光透林。正对朝阳的餐房,热气升腾,精心熬制的小米土豆饭,按商旅人头,如数盛在了硕大的碗里,散发着香味,等待着客人们尽情享用。
用罢早饭,商旅们牵出牲畜,开始了新的征程,彼此的熟悉化作各奔一方的挥手作别。而热闹的大西店,也恢复了暂时的宁静。
德龙店、饭铺店、中心店……这些老字号的车马店,同大西店一样,开始了新的一天。
车马声渐渐远去。众人的眼光投到了眼前这位叫肖志生的老人身上。他头发花白,皱纹爬上眼角,纹理间掩藏着岁月的风霜。足底布鞋前端,已经破了小洞,露出了脚趾。76年的岁月积淀,已让人岁月沧桑,满身风尘。
正午,阳光正烈。眼前的德龙店,如同肖志生老人一样,经历了岁月砥砺,沧桑却又饱含蕴理。高大的正门,想必是为迎接高头大马建造的,外墙,石体裸露,花白相间,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匾上雕刻着篆体字样的“福禄寿喜”,如同游龙金凤浮动在廊檐下。进正门,柜房、马棚、客房及伙房,还有水井与饮马槽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在肖志生老人的讲述中,昔日的繁盛场面,仿佛呈现眼前。
细究段庄车马店的历史,无文字可考,它们仅存于肖姓长者的记忆里,代代相传。相传,德龙店的开创者是祖籍山西洪洞县的肖玉山,不知什么原因,使他在段庄这座深山的栈道边,开起了店,并娶妻生子,经历过“文、红、玉、如、志”五代,传承至今。
肖姓,世代经营着段庄车马店。穿越三百年的历史,曾歇息于此的行脚商贾、马帮车队,见证了社会发展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如今,段庄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早已焕发新颜。蓝天白云下,黄墙黛瓦,屋舍俨然。还有那穿行于山涧的一湾清泉,拥依着朗日明月,长久注目着这一方土地的兴旺发达与生生不息。(李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