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邢窑白瓷在万里茶道展厅与河北展厅同时展出。内丘县共展出四套邢窑白瓷,分别为兔首壶、满园春、太行千里、三才盖碗茶具系列。其中,邢窑文献馆作品太行千里茶具以其独特工艺,吸引了国内外观众驻足欣赏。在诸多展品中,这套茶具别具创意,魅力十足。
茶具甄选珍稀原材料,经精心烧制而成,薄厚恰到好处,胎体通透晶莹,胎釉浑然一体,展现出非凡的工艺之美。其柔和的白色调、沉静内敛的气韵,给人以心境平和之感,令人一望之下,便觉怡然舒畅。
十多年前,收藏家马未都造访香港的一家古玩店,被一只碗底镌刻着“盈”字的白瓷碗所吸引,心中顿时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喜悦。最终,他低价购得这件珍贵的瓷器。
几乎同时,在香港邦瀚斯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唐或五代时期的邢窑白釉鹦鹉杯,拍出了172万港币的高价。其杯形呈鹦鹉状,两翼相接成杯,喙眼分明,双足藏于器内,奇特精巧,浑然天成;杯身通体施白釉,光洁如玉,体现了古人卓越的创意智慧。
有趣的是,“China”翻译成汉语代表两个词汇,那就是“中国”与“瓷器”。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源远流长,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是从丝绸和瓷器开始的。拥有一件名贵的中国瓷器,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邢窑白瓷也沿着丝绸之路,远销朝鲜、印度、埃及等十几个国家。
黑石号,是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的唐朝沉船。沉船上,发现了六万多件中国唐代陶瓷器,其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白瓷。
唐朝百宝大盈库里的东西,除了自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赏赐。这些带有“盈”字款的瓷器,应该是赏赐给海外藩属国国王的。
邢窑在古代的邢州,即今邢台市内丘县,创烧于北朝,成熟于隋代,中唐达到鼎盛。纵观邢窑整个发展史,大致呈现这样的过程:早在北朝时期,邢窑便开启了青瓷及少量白瓷的烧制历程。及至隋朝,邢窑迎来了从青瓷向白瓷的重要转型,其生产规模显著扩大,窑址数量更是多达十余处。此间,白瓷的烧制技术也取得了显著提升,逐渐趋向于细瓷的质地;所生产的器物种类繁多,涵盖了碗、罐、盆、钵、杯、壶、扁壶、砚台以及形态各异的小动物。
邢窑由青瓷转向白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瓷器的颜色主要由瓷土原料决定。北方瓷窑附近的原料大多是质量较好的次生黏土,这类黏土中的含铁量明显低于南方瓷土。工匠们通过选用优质原料,并对原料进行多次淘洗,逐步降低原料中的铁含量,使得瓷器的坯体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更加透明光润。
其次,从审美层面来看,白瓷以其纯净洁白的外观和细腻温润的质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文人雅士,都对白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审美需求的转变,成为一种驱动力。因此,邢窑由青瓷转向白瓷,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审美需求变化的体现。
中唐时期,邢窑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极盛。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
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似雪,获得了诸多文人墨客的赞美。
低调华丽、高雅超群的透影白瓷,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淬炼、72道工序繁复打磨,在质地与色泽上通过了层层筛选,一路风尘,一路颠簸,从邢州走向长安,技术与审美都贴合了大唐天子的标准。唐玄宗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多才多艺,审美十分在线。百宝大盈库是唐玄宗的私库,带有“盈”字款识的邢窑白瓷,就被储存在大盈库里。
唐人李肇在《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此,朝野上下都能看到邢窑白瓷的身影。可以想见,它出现在朝堂上,见证了开元年间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能臣贤相,辅佐玄宗励精图治;它出现在边关,见证了武将王忠嗣、高仙芝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英雄豪迈;它出现在民间茶坊酒肆,见证了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旗亭画壁”的文坛佳话。
唐朝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生活在那个年代。诗仙李白的“花间一壶酒”,那壶的颜色着实引人遐想。这首诗写于花瓣飘飞的暮春时节,那酒壶或许正如你所想,当是洁白无瑕的吧。唯有白色,方能散发出飘飘的仙气,与李太白的浪漫情怀相得益彰。这花间摆放的细腻白瓷酒壶,恰似一幅绝美的画卷,留给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一千多年来,让人沉醉不已。
“大盈库”从开元时期设置,一直延到唐代末年,入奉“大盈库”的白瓷,多为盛唐时期的邢窑,至晚唐时仍有少量库存。一个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经济几乎崩溃,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甚至京师官吏的俸禄都不能按时发放。而今,我们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在历史的字里行间,苦苦地寻觅着大盈宝库的下落。
回头看邢窑白瓷的故乡吧,感受一下当年的盛况。201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组成考古队,在邢窑遗址挖掘出大量白瓷器皿和瓷器碎片,其中有“大盈”“盈”“翰林”以及“官”等款识,让这座沉寂了千年的窑口,又重见天日,此后,这里又开辟出更适合现代市场与新型消费的崭新天地。期待着邢窑白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刘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