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渤海新区黄骅市司法局基层法治与普法治理科科长沈媛媛

河北法治报记者 于海宁

她扎根基层普法一线十余载,用脚步丈量城乡社区的法治需求;她创新普法模式,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她以柔肩担起法治使命,用真诚和专业建设普法团队……她就是渤海新区黄骅市司法局基层法治与普法治理科科长沈媛媛——一位将法治信仰融入血脉的普法先锋。

自2014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沈媛媛在司法行政战线已工作11个年头,先后荣获沧州市“新媒体”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河北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冀青之星”等荣誉。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真诚和坚守,沈媛媛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近期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通报表扬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

“量体裁衣”的普法“耕耘者”

在渔港码头,她听渔民讲述合同纠纷的无奈;在建筑工地,她记录农民工被欠薪的辛酸;在乡村调解室,她整理土地纠纷的典型案例……“普法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方案,而是要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这是沈媛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她深刻认识到普法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不同的人群肯定有不同的法律需求。”沈媛媛对记者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她组织开展了“宪法校园行”“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同学们身边,实现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全覆盖;农民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审批等知识,她组织开展了“普法宣传进万家”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同时对村“两委”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轮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摊主关心消费者权益保护,她就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开展“摊位普法”;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做出决策时需要法律依据,她通过“头雁效应”专项行动,举办各类法治讲座、法治报告会等200余场,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量体裁衣’的普法模式,将原来的‘我宣传什么你听什么’转变为现在的‘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真正实现精准普法。”干部群众纷纷为此点赞。

“指尖”到“心尖”的法治“引路人”

“如今,每天早、中、晚,我都习惯性地登录新媒体平台后台,第一时间查看群众留言,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用自己熟知的法律知识及时答复。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或者问题,立即向相关部门或法律专业工作者咨询,然后为群众做出答复。”在数字化浪潮中,沈媛媛敏锐捕捉到普法工作的新机遇,通过“黄骅司法”新媒体平台普法已成为她普法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儿子出车祸了,公司老板交了2万元住院费就不管了,你们能帮帮我吗?”不久前,“黄骅司法”新媒体平台后台弹出的一条群众求助信息让沈媛媛心头一紧。她立即通过后台留下的联系方式与老人取得联系。经询问得知,老人的儿子陈某工作期间因车祸受伤导致截肢,此前公司没有为其缴纳工伤保险,数十万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了解情况后,沈媛媛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在审核相关信息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后,及时带领法律援助律师到当地医院做相关记录,协助办理援助手续,最后为陈某争取了50余万元赔偿款。

“分居未离婚,2岁孩子抚养费由谁承担?”“没有书面借款协议或借条,民间借贷关系能被法院认定吗?”“双方对土地使用权存争议,排除妨害纠纷如何处理?”……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沈媛媛积极策划推动在“黄骅司法”新媒体平台推送各类普法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新媒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有效扩大了普法覆盖面。

“作为一名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者,我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运用新媒体普法一定要贴近百姓,这样才能生动鲜活地把法律知识从‘指尖’送到老百姓‘心尖’。”沈媛媛说。

薪火相传的法治“播种人”

作为一名普法带头人,沈媛媛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她深入研究,推进普法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等活动,为基层法治建设培育了2800余名“法律明白人”;把具有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法治实践的83名学者和行业骨干组建成“八五”普法讲师团;打造三级调解网络418个,2500余名人民调解员已成为基层法治建设主力军。

在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方面,沈媛媛主导开展法治剪纸、法治书法展、惠民戏曲欢乐行等活动,让“法治+文艺”的普法形式成为法治宣传的新风景。

如今,在黄骅市的田间地头、港口车间,法治的声音愈发清晰。“每解决一个法律困惑,每化解一起矛盾纠纷,都是在为法治大厦添砖加瓦。当老百姓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法律,当法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沈媛媛依然奔波在普法一线,这位渤海湾畔的司法行政工作者,正以永不停歇的脚步,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征程上书写着动人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