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保定:以创新供给打造城市文化新生态

夯实场馆“硬支撑” 做优服务“软实力”
以创新供给打造城市文化新生态

5月4日,游客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参观。孙浩霖摄

建设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直隶审判厅博物馆等,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开办“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保定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夯实场馆设施“硬支撑”,努力提升服务品质“软实力”。

目前,该市博物馆数量达97家,去年该市博物馆参观量达1335万人次。构建“市群众艺术馆总校+19个县级文化馆分校+20余个文艺辅导基地教学点”青年文化夜校三级授课体系,开设200余门课程,前两期活动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

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

——为群众提供多元便捷文化体验与休闲空间

“真霸气!”“太震撼了!”5月1日,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恐龙帝国”展厅,站在高近3米、长7.6米的中华猛龙骨架标本前,游客们称赞不已。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标本。”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马宁说,该馆是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可为大型古生物标本提供充足展示空间,就连长约3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骨架模型都可以在这里舒展身躯。

从已知时代最早、头尾保存完整的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化石标本,到世界上最长脖子的中加马门溪龙骨架模型,再到世界极少数三维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龙蛋化石标本……该馆约6000件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珍品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等级高、藏品多,这样一个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何以能落户保定市?

“这是保定市与中国科学院‘双向奔赴’的结果。”保定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受空间限制,很多展品不能展出。而平均每10万人仅有0.25家博物馆的保定市正准备建设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于是,双方达成共识,合作建设融合世界风格、中国特色、保定元素的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

2021年4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动工开建;2024年1月,独具特色的场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开馆1年多来,我们已接待游客170万人次,除保定本地游客外,还有来自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游客。”马宁说。

博物馆是为群众提供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保定市通过新建一批场馆、提升一批场馆、实施一批项目、举办一批展览等方式,不断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此,保定市印发《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强化科学分类指导;出台《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强化运行资金保障,努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群。

保定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依托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保定市建成直隶审判厅博物馆、保定水利博物馆等;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成保定宴饮食博物馆、涿州市德荣斋蛋雕艺术博物馆、易县绞胎瓷博物馆等。这不仅让保定市的历史文化“活”起来,更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

除新建博物馆场馆外,保定市还对原有博物馆进行改造提升,不断创新博物馆发展机制和运营模式,持续放大“博物馆之城”品牌效应。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增设400平方米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区,游客戴上AR导览眼镜,便可在虚拟“直隶总督”陪伴下进行游览;保定市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蕉林遗韵特展”,让游客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中华历代绘画艺术瑰宝;在淮军公所博物馆,游客既可游览秀美典雅的徽派园林,又能欣赏婉转动听的戏曲唱词。

目前,该市博物馆数量达97家,比2021年增加74家,呈现出布局合理、属性多元、题材丰富的鲜明特征,为群众提供多元便捷的文化体验与休闲空间。

5月4日,在保定市“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遁境源教学点,学员们在上戏曲课。保定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开办“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

——为群众打造精神放松地、文化补给站

“吸气时,腹部扩张;呼气时,稳住喉头……”近日,在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声乐教室里,“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教师贾月生在为学员们讲解发声原理与方法。

去年7月以来,保定市市县两级17家文化馆联合中小学、驻保高校、艺术培训机构等,开办“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提升普惠性、专业化、创新性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青年夜校太火了,前两期课程我都没抢上,第三期总算抢上了。”该夜校学员王凡说,在这里她的兴趣爱好得到拓展,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据保定市群众艺术馆社会文化培训部主任李璐璐介绍,根据学员需求,第三期课程增加了花艺、手工艺制作、电吹管等20多门课程,课程数量达42门。同时,增设短期课程班,方便群众学习、体验。今年3月,仅第三期青年文化夜校招生消息发布当天,就吸引1656人线上抢课。

为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保定市“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构建“市群众艺术馆总校+19个县级文化馆分校+20余个文艺辅导基地教学点”三级授课体系,将艺术教育资源延伸到社区、景区、学校等。目前,该市已在国宅华园、假日雅典城等社区开设舞蹈、声乐、书法、美术、器乐等课程,为群众打造精神放松地、文化补给站。

在此基础上,“艺心同行”青年文化夜校加大与保定学院、河北大学等高校合作力度,借助优质师资力量提高课程专业化水平;邀请各领域内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担任客座讲师,开设AI应用、短视频制作等课程,全面扩容夜校课程。目前,该市已推出“市群众艺术馆+保定学院”联名课,开设钢琴、软笔书法、合唱等课程,为学员带来更高品质教学服务。

在做好线下教学工作的同时,保定市群众艺术馆还借助线上平台推出“青年文化夜校”云课堂,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目前,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已发布云课堂6期,观看量达2000人次。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课程内容外,学员们更在意课程质量。为保障教学质量,保定市群众艺术馆严格审核机构规模、师资学历、资质证书,评估教学场地安全性与合规性;考量课程内容专业性、创新性,与夜校需求契合度,以及课程大纲、教材的完备性;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和学员评课反馈机制,采取课程老师互评、学员打分等形式对课程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定期组织学员、教师进行成果汇演,将青年文化夜校教学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形成“学习—实践—传播”良性循环。

如今,在保定“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经成为新潮流。青年文化夜校不仅帮助学员拓展学习爱好,也为他们干事创业增加底气。李璐璐说,他们引入咖啡调制等职业技能类课程,并在结课时为学员授予专业证书。目前,已有5名学员学习完课程后,到北京、天津等地从事咖啡师等相关工作。

接下来,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将启动“夜校进景区”项目,将夜校课堂搬进西大街等景区,开设京剧课、非遗手工课、方言短剧表演课等具有保定市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为游客带来多元化体验。(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