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孕妇刘丽(化名)突然收到一条加“好友”申请:“**月子中心为您提供专业产后服务。”几天前,刘丽刚在当地一家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做完产检,且此前从未在任何机构留下孕产信息。刘丽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从明星病历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被贩卖,医疗信息泄露俨然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据《法治日报》5月6日报道)
医疗信息本应是守护患者健康的重要数据,却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唐僧肉”,频频遭遇泄露,严重侵犯了公民隐私权、干扰了其工作和生活。乱象屡禁不止,是利益驱动、管理失职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织密患者隐私“防护网”,需要多方合力。医疗机构应强化技术防护,采用数据脱敏、加密传输等技术手段,明确第三方检验机构、医疗设备维保商等合作方的隐私保护责任,全面堵上信息泄露的风险点。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隐私保护培训,教育引导医护人员提升保护患者隐私意识,守住底线。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综合成本,既处罚泄露信息的卖家,也处罚非法买家和中间交易平台;既处罚信息泄露直接责任人,也追究机构管理者的责任,倒逼医疗机构等强化内部管控。
唯有升级防控手段、加大打击力度、提升防范意识,进一步织密织牢医疗信息“防护网”,才能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安心走进诊室。(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