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听听曲周科技小院里的青春故事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孙青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榜上有名。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研究生派到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住在农家院,吃着农家饭,一年四季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有人调侃,在村里读了个研究生;但更有人称赞,这群年轻学生眼里有光……

16年来,他们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在青春和农村这场双向奔赴中,找到打开小农户生产难题的“钥匙”。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3月12日,在曲周县王庄村千亩示范田,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岑伦聿用多光谱无人机察看苗情。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一所大学与一个县紧紧相连】

沃野田畴,春管正忙。

曲周县第四疃镇的田里,多光谱无人机升空,科技小院的学生们通过地面接收设备,采集数据。

连日来,他们奔波在乡间田野,监测苗情,为农民支招。一如50多年前,老一辈农大人石元春、辛德惠、黄仁安来到曲周……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曾经是曲周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全县盐碱化土地有28万亩。

20世纪70年代,一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科学会战”打响。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成研究组,赤脚蹚水走入曲周盐碱滩,住进农家院,开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

“治不好,我们就不走了!”没日没夜地实地勘验调研,“盐碱滩”渐成“米粮川”。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来到曲周,开展华北地区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道路研究。

两年试验后,农大老师指导的试验田大获丰收。但细心的张福锁发现,仅有一墙之隔的周边农户地里,小麦产量却不见起色。

张福锁决定,搬出实验站,住到农民中间。

2009年,全国首家科技小院,在曲周诞生。

建立于2009年的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因为不怕吃苦,才要“自找苦吃”】

没有食堂,没有洗澡间,厕所是“原生态”的,夜晚灯下满是乱飞的虫子……

“进村读研”,真实的农村生活,就这样来到科技小院研究生面前。

更让人“恐慌”的是,老乡们的不信任。

“你种过几年地,试验做了几年?”

“我种了50年的地……”

白寨科技小院第一代研究生曹国鑫刚到小院时,常被村民问得哑口无言。那种怀疑的眼神,让他心里不是滋味。

“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再从农民变成一个研究人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鼓励他。

曹国鑫决定先打感情牌,走村串户,一家家拜访,先把遇到的难题摸上来,晚上给导师打电话,寻找解决方案。

2009年7月,一场罕见的大风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

摸排苗情、监测墒情,曹国鑫发现,这次倒伏发生在玉米抽雄前,可以自行恢复,如果人为扶正,反而容易造成玉米茎部折断,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赶紧把这个知识普及给农户,曹国鑫一跑一整天,饿了就坐在地头,就着大葱啃馒头。到了秋收,农户给曹国鑫报喜:“每亩1300多斤,比往年不差。”

在这片田野上,曹国鑫成为科技小院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成为师弟师妹心中的榜样。

4月22日,南里岳科技小院师生进行堆肥实验。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我的科研成果是在粪堆上搞出来的。”2019年,曲周一家公司遇到鸡粪制肥发酵慢的难题,找到科技小院的朱高玄求助。为了弄清原因,他每天跳进鸡粪池中,用手扒鸡粪,分层取样,研究了近1个月,把发酵期由60天降到30天,还降低了30%的生产成本。

玉米生长季,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李蕙取土样、测植株、检测土壤养分,每隔十几天,她就要钻一次玉米地。

烈日当头,田里又密不透风,不时被玉米叶子划伤,汗水浸透了衣衫……

“后悔到小院来吗?”

“辛苦归辛苦,没后悔过。”李蕙说,看着玉米出苗、拔节,她觉得喜悦而踏实,“农业稳,天下安,总要有人干这件事,为什么就不能是我?”

【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民有自己的一套经验逻辑。咋办?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高级农艺师牛新胜给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支招: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

2011年,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黄志坚想在王庄试验“水肥后移”,施肥则采用“少餐多补”,减少基肥氮量。

一开始,没有农户愿意搞试验。软磨硬泡,种植大户王俊山匀给他们一亩地当试验田。

麦收后,王俊山的试验田亩产1300多斤,破了村里当时的高产纪录。老乡们心服口服,“水肥后移”技术随之普及到全县。

告别“小耧”施肥,引入小型追肥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

多年来,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先后研发、引选高产高效技术37项,带动曲周农业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了53.5%。

2023年9月24日,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来到葡萄园,和种植户王金朝(右一)一起查看葡萄生长情况。河北新闻网记者赵新宇摄

曲周很多村民说,小院的年轻人和别人推广服务不一样:学生就住在他们身边。

以小院为家,一届届学生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技推广方法:举办田间观摩培训会、科技种植大赛,通过科技小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图文、短视频……

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培训,帮助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专家”。

【扎根广袤田野,解民生治学问】

4月22日中午,骑上电动三轮车,沿着乡间小路一路飞驰,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孙小东、范鑫灿来到曲周县第四疃镇第六疃村村西一片麦地里。

这里是他们开展技术服务的“绿色吨半粮”试验田。

正值小麦拔节抽穗关键期,孙小东、范鑫灿隔两天就要来巡一次田。

2024年6月,在曲周县王庄村“绿色吨半粮”试验田,王庄科技小院学生察看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摄

啥是“绿色吨半粮”?一亩地粮食年产量超过1.5吨,还要减排增效30%以上。

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及10余家单位,开启“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

经过一年多努力,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付庄千亩示范方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玉米亩产797公斤,小麦亩产725公斤,全年亩产1522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2%。除了产量提升,还实现增效40%、减排46%、节水30%,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收795元。

“我们在曲周最瘠薄的地里实现绿色高产,将来就能在更多农民地里实现突破。”张福锁有信心。

今年,曲周县在10个乡镇建设了11个千亩示范田,总面积超过万亩。按照规划,该县要以五年科技攻关为周期,力争在全县一半地块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

2023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右)指导科技小院研究生进行麦田管理。曲周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象牙塔”到“泥巴地”,大地无言,青春有声。

如今,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为了共享中国经验,中国农业大学还开办中非科技小院班,为非洲培养青年农业人才。

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16年来,科技小院的精神薪火相传。如今,接力棒已经交到00后手中。

4月23日,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杨欣进行土壤取样。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杨欣:“作为一名驻扎小院的研究生,我不仅忙于灌溉技术优化与技术推广,还协助小院团队为农户对接优质麦销售渠道。做科研不仅在实验室,更在田间地头,用打通产业链的实践让农民看到优质麦的市场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一切付出都值了!”

4月22日,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孙小东(右)在试验田察看苗情。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付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孙小东:“我来到小院500多天了,每天清晨巡田观测作物长势,记录土壤变化,傍晚整理数据、调整方案。当我看到每次农技培训后,农户脸上的笑容时,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含义。”

3月21日,张庄科技小院研究生赵晨晨在农技培训中与农户交流。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张庄科技小院研究生赵晨晨:“在小院,我主要研究玉米涝害预警和营养管理,每天下地观察、给老乡讲解技术,还把农事要点编成顺口溜。农业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在科技小院,我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知识服务三农,让青春在田野绽放光彩。”

(文/河北日报记者孙青、刘荣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