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袁宝利)2025年4月,百岁老兵刘永财在儿子的陪伴下,踏上了跨越千里的“寻战友”之路。从河北新保安到宁夏贺兰山,从兰州马家山到山西太原,这位亲历解放战争多场重大战役的老兵,用颤抖的手擦拭墓碑、献上菊花,以最朴素的方式兑现与战友的约定:“活下来的人,要替他们看看今天的好日子。”
在新保安战役纪念馆驻足复原战役场景。
刘永财1925年生于承德宽城,1947年参军,亲历辽沈、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二十余次战斗中九死一生。在河北新保安战役纪念馆,他驻足在一幅青砖城墙的复原场景前,记忆瞬间被拉回1948年的寒冬。当年23岁的他作为突击班班长,带领12名战士顶着枪林弹雨攀上被炸开的城墙缺口,最终仅剩4人冲入敌军团指挥部。他高喊“机枪班准备射击”,竟让百余名敌军缴械投降。抚摸展柜中锈蚀的军用水壶,老人喃喃道:“那晚部队奖了一两白酒,是我人生第一口酒,辣得直呛,但心里烫得像团火。”
转战西北后,刘永财在宁夏贺兰山剿匪时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左肩贯穿右肺,野战医院用缠铜丝的试管刷生生刮去腐肉,“没有麻药,疼得咬碎了三根木棍”。
老人寻找熟悉的名字。
这次他重返贺兰山烈士陵园,颤巍巍地将白菊放在无名烈士墓前:“兄弟们,当年咱们用命填的坑,如今都长出好庄稼了……学校操场上的娃娃跑得欢实,村头盖起的新房一栋挨一栋,窗户上亮堂堂的全是光。”刘永财家人说,几十年来他总面朝西北祭奠,这次圆梦之旅让他“眼里终于有了笑”。
在兰州战役纪念馆,刘永财凝视着马家山战场半景画久久不语。1949年8月,他所在部队与马家军血战,9000余伤亡换来了兰州解放。当看到展厅内“黄河铁桥会师”的场景时,他挺直腰板敬礼:“那天的红旗插上桥头时,满地都是战友的绑腿和布鞋……”
老人擦拭墓碑、献上菊花,表达哀思。
行至山西太原解放纪念馆,老人驻足于“尖刀插入古城岭”的锦旗前。1949年4月,他率队攻入阎锡山固守的巷道,被毒气弹熏倒昏迷一天,醒来又继续冲锋。如今,他在烈士名册上寻找熟悉的名字,用袖口一遍遍擦拭墓碑:“当年每个战士领到一两庆功酒,可惜很多兄弟没等到开封那天。”
在石嘴山烈士崖,刘永财听眼1950年三名解放军战士被土匪逼至悬崖宁死不降的故事,含泪将鲜花撒向深谷;于太原双拥展览馆,他与青年学生分享战场细节:“子弹打光时,我们攥着石头也要往前冲!”这些场景被镜头记录,成为各地“纪念碑下的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老人一路走,一路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临别兰州时,老人对着沈家岭战场遗址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山风吹乱他如雪的白发,却吹不弯战士的脊梁。正如他在石嘴山所言:“活到百岁,最骄傲的不是长寿,而是替牺牲的战友看到了今天。”
这场跨越时空的祭奠,不仅是个体记忆的追寻,更让年轻一代触摸到英雄精神的温度——他们曾以血肉之躯托举黎明,而今天的山河无恙,便是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