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布谷丨东边日出西边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著名的《竹枝词》,至今仍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重庆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声调宛转动人,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民歌中的《竹枝词》,流传年代久远,白居易诗中就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的句子。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的喜爱和仿写。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带有赛歌的性质。他很感兴趣,也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具备民歌简单上口、明朗易懂的特点,很有生活气息,又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全诗以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口吻来写。“杨柳青青江水平”,是少女眼中的景色,江边杨柳依依,枝条垂拂,随风摇曳;江上的水面,平如明镜。“闻郎江上踏歌声”,在这引人情思的优美景色中,她忽然听到了江上传来的歌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啊,只闻其声,已经让人怦然心动了。“东边日出西边雨”,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道是无晴却有晴”,最后这句真是高明绝顶,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朴素形象而又细腻传神地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有所期待而又略显迷惘的微妙感情。

其实,这些诗化的民歌,是歌,也是诗,文人喜欢仿写。比如,刘禹锡还有一首民歌体的诗《踏歌词》写道:“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诗,写当时的四川民俗。春季,民间男女聚会,相互对歌,翩翩起舞,场景热烈。“新词”表示当时那些歌舞的男女所唱的歌都是即兴抒怀、脱口而出的新曲,悠扬宛转,十分悦耳动听,并且一句接一句地接连不歇,这些民间男女,是多么富有智慧和才华啊!“振袖倾鬟”是写他们的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歌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恣意欢会,直至天明。到这里,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来进一步从侧面渲染——次日,游玩的孩童们沿路去拾女子们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足见昨夜歌舞的气氛是多么热烈,花钿遗落满地都没有发觉。

其实,无论民歌,还是民歌体的诗,之所以广为流传,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民歌语言的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晓畅易懂、明白如话。

有“西北民歌之父”之称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民间音乐事业。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历尽磨难。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一生中,他搜集、整理、创作了近千首歌曲。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马车夫之歌》《阿拉木汗》等,是很多人哼唱过的经典。《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誉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可见,民歌,这种最朴素的民间艺术,也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20世纪60年代初,电影《刘三姐》在桂林拍摄。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动听的山歌,迅速风靡全国及东南亚,着实让人领略了地方民歌的风采。随后,电影《阿诗玛》诞生,人们记住了善良的阿诗玛和她美妙的歌声:“蜜蜂儿不落刺蓬棵,蜜蜂落在鲜花上,笛子吹来口弦响,我织布来你放羊……”

这些都是最美的民歌,也是最美的诗,更是最真的情。多年后,也许人们会不了解这些诗、这些歌曲的作者,却依然会传唱,这些诗歌及其饱含的深情也会长长久久地流传下去。(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