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助圆“妈妈梦”

推动辅助生殖入医保,托举更多家庭“生育希望”

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助圆“妈妈梦”

4月16日,省二院生殖医学科走廊,当来自衡水的李燕(化名)看到B超报告单上“宫内早孕,有胎芽胎心”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我终于盼来了这个难得的小宝贝!”

因输卵管堵塞、宫腔轻度粘连,李燕和丈夫婚后一直没有孩子。2018年,她决定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圆自己的“妈妈梦”。然而,两次取卵、三次移植,均以失败告终。“为了做试管,我和老公花光了几万元积蓄。如果继续做,费用对我们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李燕说。

就在夫妻俩准备放弃时,一条新闻让他们重燃希望——2024年8月,我省将“取卵术”“胚胎培养”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正是这项政策,让我们有了再尝试一次的勇气与信心。”李燕说,放松心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一次他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新生命。

沉浸在喜悦中的李燕不知道,助她圆梦的这项政策能快速落地,得益于我省政协委员的持续关注与建言。

2024年3月,省政协向省委、省政府反映了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即将部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建议。其中提到,对面临不孕不育困扰的育龄夫妇来说,单周期3万元至4万元的治疗费用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费用纳入医保的需求紧迫。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省医保局的重视与积极响应。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医保局迅速开展相关工作。

2024年6月,省医保局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省二院、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等辅助生殖科室临床专家参会,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及医用耗材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讨论,研究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的可行性。

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支付边界上,有人担心辅助生殖相关治疗周期长、单次费用高,会导致医保基金负担过重,但也有人据理力争:“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限制,部分患者可能要进行两个甚至多个周期才能成功,建议每人每项可报销3次。”

经过多次调研、座谈,最终共识达成——将“取卵术”“胚胎培养”等8个核心项目纳入乙类目录,设置10%个人自付比例。在民进石家庄市委副主委陈玉联看来,该方案既守住了医保基金安全线,又为患者留下了希望的窗口。

截至今年3月,该政策已惠及我省50224名参保人,减轻费用负担3400多万元。“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纳入医保,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也是对生育权利的有力保障。”省政协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关注辅助生殖医保范围扩大问题,为完善医保支付管理积极建言。(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