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世说新语丨戏曲“出圈”不能只是一场流量狂欢

我并不反对“出圈”,比如粤剧《白蛇传·情》、越剧《新龙门客栈》,包括秦腔演员的走红等,对于戏剧行业来说,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作品和演员自身的魅力,能够扩大传播引起热烈反响,绝对是好事情。让我腻歪的是“出圈”的语境和导向,是碎片化剪辑欣赏的“点捕”,是流量逐渐干扰本体审美和专业评价的“狂欢”,是走过路过的情绪价值释放后的一地狼藉。(据光明网4月22日报道)

当越剧演员以武侠电影感的飒爽之姿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当传统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在综艺舞台上碰撞出火花,当年轻观众对戏曲演员的“神仙颜值”和利落身手高呼“好爱”,传统戏曲似乎在网络时代找到了“出圈”出彩的流量密码,也让古老的梨园艺术体会到“热搜体质”带来的神奇魔力。

无论如何,传统的艺术形式有了新观众,冷清的老戏台前重新人头攒动,在新国潮带动下戏曲创作审美更新,这些都是积极正向的现象。无论是粤剧《白蛇传·情》的火、还是越剧《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的热,还有其他剧种演员的走红,都是因为紧贴了新生代的审美喜好和情感需求。如今爆火的文博文创也好、国风汉服也罢,这些“血脉觉醒”背后体现的都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体现。而这种钟爱又引领着他们走入剧场,愿意为充满时尚感的传统文化买单。

但一切讲究适度,在演出现场,当演员成为偶像明星,无论其演的是什么,功力如何,只一亮相一露脸,粉丝们就欢呼雀跃,举牌亮灯;当戏曲艺术被解构成网上一个个十几秒的快餐视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基本功抵不过特效和二次加工……待到某些人、某些戏的流量热度退去,一切回归冷清后,我们不禁要问,传承的路真的更好走了吗?

曾经,京剧大师梅兰芳为琢磨《贵妃醉酒》中一个卧鱼身段,能在冰天雪地里观察蜡梅数小时;同样是京剧大师的周信芳排演《义责王魁》时,大胆将话剧的内心独白融入传统戏的“自报家门”;盖叫天断腿重接仍坚持探索武生表演新境界……正是这些大师“戏比天大”的执着,诠释着戏曲艺术守正和创新的真谛,只有深扎沃土才能长出新的枝芽。

戏曲艺术犹如活态基因库,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划分、唱念做打的表演范式、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DNA。福建梨园戏至今保留着宋元南戏的“压脚鼓”技艺,昆曲工尺谱里封印着明清文人的审美密码,这些看似过时的艺术程式,实则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醇厚韵味。

如果任由流量高低成为戏曲传播的主导,传统艺术欣赏就很容易异化成一场拧巴的狂欢。有些乱象想想都可怕:综艺舞台上的戏曲混搭可以赢得满堂彩,那些需要细品的流派唱腔反而成了“拖节奏”的累赘;网红戏曲演员收获巨额打赏,幕后琴师修炼半生的胡琴功夫却喑哑在寂寞中。唯流量论,不但会引起本末倒置的恶果,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判断。

真正的“出圈”应该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当多家演出团体推出沉浸式演出,让观众在3D投影技术构建的梦幻剧场中,既能触摸到水袖拂过的片片花瓣,又能通过AR眼镜看到传统砌末道具转化的数字意象;当戏曲院团在抖音平台开设“云练功房”,让网友注意到演员凌晨五点洒下的滴滴汗水;当专业化妆师通过直播拆解戏曲脸谱的审美密码,这种传播本身就具有了传承的意义。

或许真正的“出圈”,不在于制造多少转评赞的爆款内容,而在于让流量成为一张请柬,引领更多人走进剧场,在丝竹锣鼓声中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震撼。(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