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提升思政引领力的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思政引领力位于“六力”之首,可见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
■更新思政理念: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
高校应建立“大思政”工作格局,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化、碎片化模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综合体系。学校党委要将思政工作纳入主体责任清单,积极整合和优化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有益的要素和资源,厘清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内在联系,实现系统集成、相互促进。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多项职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思政课”为抓手,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加强家校社政企多方协同,构建实践育人立体网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运用,打造文化育人浸润工程。构建起全方位、各阶段、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空间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整体性思政引领力。
■优化思政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代需求
思政教育内容要紧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时代发展需求。要聚焦学生真实需求,增强思政内容针对性。通过问卷、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精准调研梳理其关注的现实问题,如就业焦虑、心理健康、科技伦理、国际局势等,有针对性设计开展专题研讨。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规划、创新创业、人际交往等具体场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行业先锋案例,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国家战略与社会热点。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通过辩论、情景剧等形式,主动设置议题讨论。如:人工智能与就业、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等,直面社会争议话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避免回避敏感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内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
■建设思政队伍:提升工作者素质和能力
要分层分类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工作者队伍。要有理论功底扎实、能精准把握政策方向的专职思政队伍,有通过跨学科培训掌握思政教育方法论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有将思政理念融入日常管理的管理服务队伍,有行业模范、优秀校友、社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校外协同队伍,有能够开展朋辈教育的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融合能力,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开发课程,鼓励他们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创新。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积累一线案例反哺教学。培训思政工作者使用AI、大数据分析、视频剪辑等工具,提升网络思政能力。通过培训、教研活动、深入实践等方式,培养思政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度、理论功底、沟通能力等,综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比如,思政工作者能够结合青年学生心理、多元文化背景等,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中发挥更大作用。培育学生思政宣讲团、网络正能量博主,通过同龄人视角传递价值观。另外,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工具在不断变化,思政工作者还要有持续学习的意愿,才能在带领青年学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创新思政方法: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多样化教学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搭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如建设思政教育公众号、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制作思政教育短视频等,创新表达方式,用青年语言传递价值观,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开发短视频、动漫、H5互动游戏等思政产品,将理论转化为生动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真实社会问题开展调研与行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认知,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VR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建设数字化思政体验馆,打造沉浸式思政实践教学场景,增强情感共鸣。 针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国际冲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组织专家解读、学生讨论,避免价值观引导滞后,保持思政工作及时性和保鲜度。
新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溯源中汲取智慧,在应对现实挑战中不断探索,通过实践突破实现创新发展。针对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影响和教育主体协同困境等现实问题,采取树立“大思政”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和创新教育方法等举措,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引领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作者刘艳 系衡水学院教师教育系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