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主办,武强县农业农村局协办的“黄淮海冬绿肥-夏作物节肥减排与养分流失控制技术模式鉴评会”在衡水市武强县召开。来自甘肃农业大学、河北省耕地保护中心、河北省农技推广总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以及武强县、清河县农业农村局等20余人齐聚一堂,对“绿肥油菜-夏玉米节肥减排技术”模式进行现场鉴评。经严格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模式在增产增效、减排固碳、土壤改良等方面成效显著,建议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
技术突破:减氮30%实现增产3.7%
据任务组汇报,该技术模式通过集成冬绿肥(油菜)种植、硝化抑制类产品应用及夏玉米节肥管理,在黄淮海地区实现玉米“减肥不减产”。在衡水市武强县和邢台市清河县建立的100亩核心示范区数据显示:绿肥油菜场景下,减少30%氮肥投入的玉米产量,仍较传统冬闲田玉米增产3.7%,实现亩均节肥增效57.4元。同时,玉米季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减少10.8%和21.6%,CH4吸收量增加14.5%,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23.7%。河北省耕地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旭光研究员评价:“这一模式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为绿色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现场鉴评:从试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实践
4月19日上午,专家组在武强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听取绿肥油菜-夏玉米节肥减排技术汇报后,随即前往周窝镇李封庄村试验示范基地实地考察。在技术模式核心试验区,绿肥油菜与夏玉米轮作的田块土壤疏松,绿肥作物长势旺盛。武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树华介绍,通过连续3年示范,该模式显著改善了犁底层性状,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12.5%,碳管理指数提高40%。“每次到基地来看,都有一种土壤会呼吸了的直观感受,”承担基地试验示范工作的武强县丰庄种植专业合作社李正川说,“油菜省事好打理,少施肥还能多打粮,这技术不赖!”
专家建议:加速推广,助力“双碳”目标
在鉴评讨论环节,专家组组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李爱国研究员指出,该模式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建议进一步熟化技术模式,扩大示范区域。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尧水红研究员表示,团队将针对不同区域土壤条件开发适配绿肥场景和节肥减排方案,计划未来3年在黄淮海地区推广至万亩规模。
“绿肥油菜-夏玉米节肥减排技术”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子任务,旨在破解黄淮海地区玉米化肥过量施用、土壤肥力低下、土壤面源污染等难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冯伟副研究员介绍,项目团队历时4年攻关,首次将绿肥作物与硝化抑制剂协同应用,既降低玉米对化肥依赖,又激活土壤固碳潜力,实现了农田从“碳排放源”到“碳汇库”的转变。(乡村云融媒平台 董志水)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