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闫雪、周怡 )眼下,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巴头沟村,一行行苗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工人们拔苗、数苗,按规格分类扎捆,一派繁忙景象。
“一棵油松苗,市场价是2.4元,发往山西、陕西、宁夏等地销售,一车就可以收益3.5万元。”巴头沟村党支部书记彭忠说,看似不起眼的小树苗,摇身一变成了巴头沟村的“摇钱树”。
围场始终将塞罕坝精神深植于心、践之于行,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与生态建设协同共进的新路径,把苗木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强力引擎,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二次创业路。
为此,围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邀请林业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养护,解决技术难题。
巴头沟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已经有37年的苗木种植经验,县里鼓励发展苗木产业的政策一出来,他就积极响应,想着一定要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小树苗成了围场村民致富“摇钱树”。
只要有村民想尝试种植苗木,彭忠就主动上门,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眼下,他又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一边帮着村民们把苗木分类、打包,一边联系老客户,拓展新销路。他告诉笔者,这几年种植苗木的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
张家湾乡巴头沟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打造特色品牌等措施,将苗木产业培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现在,巴头沟村新兴樟子松、油松、云杉等品类苗木种植达到1500亩左右,2025年还新增桦树,蒙古栎等品种。现在,家门口的苗木产业红火起来,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如今,在塞罕坝精神引领下,围场各乡镇全力推进苗木产业与造型松产业发展,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并凭借过硬品质与良好口碑,市场版图不断拓展,正逐步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