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政协委员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如何向“新”跃升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如何向“新”跃升

——政协委员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

4月3日,在河北哈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检查高精度金属编织网。河北哈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产业兴则百姓富,集群壮则县域强。

我省拥有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深厚的产业基础。“中国丝网之都”“中国紧固件之都”“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如何持续擦亮这些“金名片”,助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近日,我省政协委员深入一线实地调研,为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向“新”跃升出实招、献良策。

近日,在衡水市安平县一家丝网企业生产车间,工人在检查织网机运行情况。河北日报记者李东宇摄

加快数字化转型

推动生产方式实现“智造”跨越

4月3日,衡水市安平县。在河北哈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银白色金属丝在自动化织网机上轻盈跳跃,机械臂精准抓取成品后送入检测台,5G信号实时传输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

“这条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的可不是普通筛网,你看,网丝直径比头发丝还要细,是专用于医疗器械、半导体等领域的高端丝网。”公司总经理王学雷拿起一件丝网产品向记者展示。

安平被誉为“中国丝网之都”,全县拥有丝网企业1.3万余家,小微企业占比96%以上。过去,因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当地丝网产业一度陷入大而不强的境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在早就过了靠卖铁丝网条发家致富的时代。”在王学雷看来,丝网产业要想迭代升级,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让生产方式实现“智造”跨越。“就拿我们这条智能化生产线来说,不仅可以生产更高端的产品,效率还提升了35%,废品率降至5%以下。”王学雷说。

正如王学雷所说,如今,“织造”变“智造”已成为安平丝网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仅在去年举行的丝网博览会上,就有40余项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集中发布。

“只有实现‘智造’升级,才能更好地推进丝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3月27日,省政协调研组赴安平县进行专题调研,当地以“智”攀高、向“新”发展的做法,让省政协财经委主任刘中林很受启发。

以数智化重构传统产业筋骨,刘中林认为,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打造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焊接设备流水线,并提供技术、设备、生产、检测等共享服务,实现从“低端加工”向“高端智造”的跃升。

此外,调研组成员还建议,安平县应加快建立丝网企业生产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推动“产业大脑”建设,打通企业数据孤岛,打造全链条数字化生态,帮助企业更加科学地进行生产规划和库存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推进链式协同

拉长“微笑曲线”

邯郸市永年区是我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销售集散地。过去,产业配套协作不紧密、融合发展水平不高,是当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永年区积极引导企业从‘单打独斗’向‘链式协同’转变。”作为当地一家紧固件生产企业负责人,邯郸市政协委员马春霞感触颇深。在市场中感受“风向”的变化,她发现,如今客户想要的不仅是紧固件产品,更是一站式解决方案。

“过去我们只管把螺丝拧好,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螺丝‘拧’成一个系统。”马春霞委员解释道,除了提供螺丝产品,他们还通过与其他配套企业合作,为客户提供物流、检测、热处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竞争实力更强了。

加快推动紧固件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分散向集聚转变,马春霞委员建议,要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企业间合作与资源共享,携手研发新产品,共享市场信息,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政府需持续提供相应政策扶持,吸引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让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怎样在延伸产业链条过程中,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

“应针对产业链短板弱项缺项,进行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对接配套的全产业链组织体系,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省政协委员、河北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师伟力研究员说,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优势,创新设计研发、组织营销服务,推动传统加工制造产业集群从生产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师伟力委员建议,应按照“紧固件+”思维拓展应用场景,发展装配式建筑配套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配套板块,打造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构建起“技术研发—智能制造—检验认证—全球营销”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促进高校实验室进企业、企业车间进高校

形成产学研共同体

4月6日,在位于沧州市青县的河北科源智能电气公司车间内,蓝色激光与金色焊花交织。生产线旁,几名工程师正在紧张调试新下线的智能换电站。“这套设备由我们的专业技术团队研发,可通过3D识别系统,快速定位电池换电位置。”公司副总经理杨迎庆说。

青县是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以“人才链”驱动“创新链”,近年来,当地积极搭建企业与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平台,促进高校实验室进企业、企业车间进高校,形成产学研共同体,推动传统机箱企业向数控设备、智能充电桩、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整机产品拓展,加快电子机箱产业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省政协委员、省科学技术厅国际合作处(港澳台合作处)处长张洁建议,聚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需求,编制人才精准引进清单,健全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建立科研工作站等形式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联动引育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留得住、用得好才是关键。张洁委员建议,政府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全方位保障,如教育培训、医疗、住房等,减少人才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可推广“周末工程师”等柔性用才模式,允许京津等地的高层次人才利用节假日跨区域服务县域产业,为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技术支持,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跑出向“新”加速度。(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