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村开门八极拳的第八代传承人吴大伟与弟子演练八极拳招式。
强调对抗
攻防刚猛凌厉
双脚站定,行过抱拳礼后,一记摆拳直冲张楠面门。张楠快抬左肘,撑住来袭手臂,侧步近身,肩膀发力顶向对方胸部。身体甫一接触,对方立刻失去重心,踉跄地后退了几步,摔倒在地。
3月8日,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迎来一批新学员。课程开始前,教练员张楠循例为新生示范,展示八极拳实战威力。张楠身高不足1.7米,站在他对面的是个身高1.8米、体重200多斤的壮小伙儿。结果,一个回合分出胜负。
“胜负就在肩膀顶靠那一下,看似动作幅度不大,实则有千钧之力,一般人招架不住。”张楠说。
技击乃武术之本。沧州武术,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誉。其技击风格以刚猛凌厉著称,讲究以雷霆万钧之力予对手以重击。诸多拳种中,八极拳堪称此风格之最。
八极拳是一种近身短打拳法,招式连环进击,拳势“动如崩弓,发若炸雷”。在一次次实战中,八极拳的威力被不断验证。多年前与跆拳道高手的一次交锋,尤其令孟村八极拳第七代传承人吴连枝印象深刻。
2002年,吴连枝赴韩国交流武学,遇到一位年轻跆拳道高手的挑战。彼时,吴连枝56岁,筋骨已不如当年;对手27岁,正值巅峰。吴连枝接受了挑战。
前两招,对方挥拳进攻,吴连枝格挡后,反抽回去,浑厚的掌力把对手打得一趔趄。两招过后,对手不敢再出拳,而是用出跆拳道最擅长的腿法。吴连枝抓住来腿,借力打力,劲爆的发力一下子把对手掀翻在地。四招过后,对手再无还手之力。
2024年9月8日,一名武术爱好者在沧州南川楼文化街区表演双剑。新华社发(周 洋摄)
力量是武术的基石。刚猛的力道从何而来?拳头?手臂?皆不是。
“八极拳发力讲究跺、碾、闯三力合一。跺,力从地起;碾,调动腰胯部力量;闯,以加速度出击。三个力拧成一股力,力量就会成倍增长。”吴连枝说。
八极拳的刚猛力道看似发自或拳或肩某一节点,实则用的是周身之力。
沧州武术刚猛凌厉的攻势背后,均以“整力”为发力方式,将下肢蹬踏之力、腰胯拧转之劲、肩背催送之功聚于一点爆发。这种发力方式超越了身体局部力量的简单叠加,体现了“周身一体”的整体运动观。
将“整力”运用到极致的当数劈挂拳。劈挂拳以起落钻伏、伸收摸探、拧腰切跨的动作调动全身之力,再以最快速度形成爆发合力。
对劈挂拳发力之要诀,沧州武术名家王志海有一个精妙比喻。“劈挂拳出击犹如挥动长鞭。身躯如鞭杆,手臂似鞭绳,手掌是鞭梢。鞭杆摇动蓄力,劲力顺鞭绳传导,最终爆发于鞭梢,正是‘起于根、传于中、达于梢’。”
武术技击之道,若只凭一股蛮力,拳脚再重也只是伤及皮肉,难以造成实质性打击。若要彻底击败对手,习武者还需要另一把取胜之匙——穿透力。
武侠小说中常有类似描写,高手轻描淡写地一击,表面不见伤痕,内里却暗潮涌动,将对手打出内伤。抛开故事中的夸张成分,这里对拳理中穿透力的理解,有其道理。
沧州武术把穿透力的理解总结为“劲透三关”——破皮、透骨、伤腑,强调力道由外及里层层渗透,直达筋骨、脏腑,给对手以夺魄一击。
燕青拳名家祁鸣松在武馆教授学生时,格外注意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
“穿透力是富有弹性的力,柔韧性强,蓄劲如张弓;灵活性好,发力似放箭,打出的力是一股‘脆劲儿’,而非僵滞之力,所以能透体破防,收到隔山打牛之效果。”祁鸣松说。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论是势大力沉的刚猛之力,还是钻骨入髓的穿透之功,都需要经年累月的苦练方能大成。
八极拳的基础功法贴山靠,乃是以前胸后背撞击墙壁、树干,待到把墙撞出坑,把树撞秃皮,也就把身体练成了一堵墙。六合拳的力量练习,武者不仅要单手提起120斤重的大刀,还要耍出招式、耍出威风。
沧州武术名家王志海教徒弟练习基本功。 沧州志海武术馆供图
劈挂拳大开大合,对身体柔韧性要求极高。如今73岁的王志海,劈叉动作说来就来,身段柔韧不输舞蹈演员。这不是一日之功,幼年几乎掰断腿的习武经历和此后六十年如一日的练习铸就了这一切。
内修气功以蓄力,外练筋骨以发劲。武者们年年岁岁的汗水和努力,化作了沧州武术力与势的极致表达。
日升月落间,他们锤炼筋骨、攻防格斗,用身体诠释着这种古老的武术精魂。
注重实战
唯求快速制敌
评书中,常有“大战三百回合”一类的描述。
在实战中,武术是怎么过招的?孟村八级拳第九代传承人吴昊与学员来了一次演示。
吴昊俯身低头,出其不备,以山羊冲撞般的猛力顶向对方背部。对方被放倒后,吴昊一个纵跃,骑在他身上,双手扭住头,再侧向90度一拧。对方被控制住头部后,再无法动弹。
此为八极拳招式“羊抵头”。没有花拳绣腿,而是快速制敌。
武术源于军旅征战,是冷兵器时代的搏杀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武者追求的不是繁复招式,而是一击必杀。沧州武术继承了武术实战性特点,在招式上力求简单实用。
八极拳几乎全是一招制敌的招式。如顶心肘,快速突进到对手身前,以肘尖直击对手心窝或肋部,一肘下去,可致对手窒息或骨折;猛虎硬爬山,上打下踢,手掌劈击面门,同时提膝撞击裆部或腹部,动作直指身体薄弱部位。
“八极拳讲究打一,不打二,更不打三。用最简单的招式发起攻击,一招既出,直取要害,瞬间让对手失去还手能力,在几秒钟内解决战斗。”吴连枝说。
化繁为简,直面本质。八极拳看似朴实无华的招式,蕴藏的是返璞归真的实战智慧。
沧州武术的实用性还在于,一个招式中蕴含多重意义,守中有攻,攻亦含守,将战术价值发挥到最大。六合拳“攻守相济”的招式,是这一特点的生动诠释。
六合拳第八代传承人石同鼎展示了一招“单鞭式”:遇对手进攻,前臂螺旋转动,以柔克刚,化解对手招式。与此同时,后拳迅猛出击,直抵对手要害。出击的同时,身体保持“半弓半马”步法。
“这个招式不但把防守、反击动作融于一体,更巧妙的是,‘半弓半马’步法既保证了前边动作的稳定性,又为后续变招留有余地。可以说,把单鞭这一招练好了,能当三招用。”石同鼎说。
类似攻守一体、一招多用的招式,其他拳种也多有涉及。例如,八极拳中就有“手不空回”的说法,主张防守的同时发动进攻,一次进攻使用多个技术动作,给对手造成最大伤害。
武术之道,以人体为根基。沧州武术的实用性,还在于充分挖掘和调动习武者的身体潜能,使招式发挥最大的攻击效能,从而在实战中抢占先机。
劈挂拳传承人敬学才在练武。 敬学才供图
与八极拳贴身短打风格相反,劈挂拳讲求放长击远。
王志海珍藏着一盘录影带,记录了他参加劈挂拳比赛获得金奖的过程。在录影中,劈挂拳的一招一式清晰呈现:他轻舒双臂,放松肩关节,通过腰胯扭转带动上肢抡开,双臂轮转如风车,胳膊仿佛凭空延长数寸,形成密不透风的距离压制,令对手难以近身。
一寸长一寸强。攻击距离长是极具实战价值的技能,在攻防中占尽优势。
“奥秘在于,运用劈挂拳时,肩膀与手臂浑然一体、节节贯通,大大拓展了上肢的运动范围,往往能在对手不及之处发起凌厉攻势。”王志海说。
曾有团队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研究劈挂拳攻击半径,结果表明,肩臂一体的出招方式,使攻击距离增加至少5厘米。也就是说,习练者对战比自己高10厘米的对手时,凭借放长击远的优势,在攻击距离上不落下风。
以“长手”见长的劈挂拳,其舒展大方的招式独具美感。然而,这一技术的形成并非源于形式追求,而是深植于实战需要。每一记潇洒的长击背后,都遵循着“制敌先机”的实用逻辑。
器械是武技的自然延伸。沧州武术中的器械招式,同样贯穿了实用主义原则。
苗刀,一件由战场杀伐演化为民间武艺的兵刃,其刀体设计带有浓重的实用色彩。刀身狭窄,刀长五尺,既可当枪,亦可当刀,既有长兵器的压制力,又有短兵器的灵活性。
在基础招式运用上,苗刀主要有刺、砍两个动作,刺如闪电穿云,砍似雷霆劈岳,皆是至简至快、至刚至猛的杀招。
青萍剑,招不虚发,剑路直取近捷。如“白蛇吐信”一式,剑锋直进,配合迅疾的进步或滑步,瞬间缩短敌我间距,完成最短路径、最快速度的致命一刺。
沧州武术是实战的艺术,它不求虚浮华丽,唯求简单实效。以最简单直接的招式,完成瞬间的致命一击,这是武术在生存哲学化下最高效的身体语言。(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
河边的一位武者。 沧州市体育局供图
相 关
起源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类达53种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源头、缩影和集大成者,也是古老中华武术的重要遗存。
在长期形成和发展中,沧州武术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特征,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有重要地位。它拳种富集、门派众多、品类齐全,据统计,起源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类多达53种,占全国129个拳械种类的41%。
沧州武术拳械百花齐放的同时,还呈现出引领性和稀有性特征。沧州武术有八大代表性拳种: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麒麟拳、阴手枪等拳械更为沧州所独有。这些拳械,不仅是沧州武术的看家法宝,而且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也获得认可。
沧州武术刚劲威猛。俗话说,南拳北腿,不同地域的武术技击方式、演练风格都有明显区别。南方拳种针脚细密、能伸能缩,追求阴柔之美,以柔克刚。而沧州武术则刚猛劲爆、大开大合,强调刚劲的同时,也有刚柔相济、朴中寓鲜之特点,适应性强。
沧州武术兼容并包。尽管自身拳械已呈洋洋大观之势,但沧州武术始终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不断吸收其他拳种以及体育运动的特长,丰富和完善自己。例如,王子平借鉴西欧击剑和日本劈刺的招式独创了青龙剑法;马凤图将劈挂、八极两门武术结合起来,创立了体系规整的通备武学;郭长生将苗刀秘籍融会于心后,大胆创新,创编独家苗刀技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沧州武术名家辈出。霍殿阁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聘为武师;王正谊襄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子平屡胜外国挑衅者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所创“破锋八刀”痛击日军;更有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大半个中国。
沧州武术的一招一式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起伏、进退、强弱、义理等哲学元素和基本理念,其倡导和尊崇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念,富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