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李如月)近日,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板城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了16起农民工集体讨薪纠纷,自立案到调解,仅用了十余天时间。
2024年5月开始,王某雇佣张某等16名农民工在其承包的某建筑工程从事搬砖、瓦工等工作。完工后,16名农民工直接支取部分劳务费,但并未对尚欠的劳务费进行对账,手中仅有自己记下的工时和加班费。之后,张某等人多次向王某催要被拖欠的劳务费,但始终没有音信。无奈之下,16名农民工将王某诉至法院。
考虑到案件涉及农民工群体利益的现实情况,宽城法院板城人民法庭受理这16起案件后,立即开通了务工人员讨薪“绿色通道”,快速办理了相关诉讼手续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虽然案件事实清楚,但工资数额存在争议。承办法官蒋文圣便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组织16名农民工与王某进行工时及费用对账。调解初期,双方对支取费用、日工费用标准及给付时间意见不一。在经过法庭干警细致耐心对账及详细讲解后,双方明确了症结点,并达成一致的劳务费数额意见。
然而,16起农民工劳务费合计超20万元,王某不能一次性全额支付,16名农民工对分期给付时间始终无法接受。
承办法官融合双方意见,通过“分步调解”解决纠纷:首先释法理,援引相关法条,向王某阐明拒付报酬的严重后果,使其深切体会到农民工辛勤劳动的价值;再析情理,向张某等16名农民工阐释王某并无恶意拖欠之意,倡导双方设身处地思考,缓解彼此间的对立情绪。
经过承办法官和全庭干警的耐心引导,法与情“双管齐下”,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支付的调解协议。王某承诺将在近日支付部分农民工工资,剩余部分分两期付清。
考虑到李某等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不能及时到庭调解,为减轻各方诉累,承办法官指导当事人通过“冀法互联网”调解平台在线核对协议并完成电子签名,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