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在津举办
4月4日至6日,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平区金街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三地传薪火 共绘非遗韵”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在天津市和平区金街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6项非遗项目,包括北京市非遗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4项,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料器、北京兔儿爷、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市级1项,彩塑京剧脸谱;区级1项,毛猴。河北省非遗项目2项,其中国家级1项,定瓷烧制技艺;市级1项,正定绳编技艺。天津市内非遗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3项,老美华传统制鞋技艺、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以及市级9项和区级6项。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和平文化宫供图)
活动中,非遗传承人们热情地向市民和游客讲授非遗技艺。大家踊跃参与,亲身体验制作流程,让留存千百年的“活态文化”在人们手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更在互动中增进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活动还注重将非遗产品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特色的生活用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此外,非遗主题快闪演出也是一大亮点。演出以曲艺表演为核心,巧妙融合海棠花节文旅特色。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用快板、相声、鼓曲等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快板声清脆悦耳,相声幽默风趣,鼓曲婉转悠扬,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掌声不断。
此次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三地非遗文化的交流与展示搭建了重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三地在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三地在非遗领域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津云新闻记者 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