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第一”从何而来
——看廊坊电子信息产业怎样攀高向新
日前,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工作。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抢赛道、筑高地、链未来,廊坊市全面发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迈过600亿元大关,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城市算力分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在全省第一个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全省第一……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廊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聚链成群、攀高向新、加速崛起。
2月25日,位于廊坊开发区的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液冷机房巡检。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早谋划抢占先机,城市算力分指数全国第一
2月20日,廊坊市便民服务平台“幸福廊坊”App上线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AI助手服务,实现390余项便民服务的全面升级。这离不开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强大的智能算力供给和支持。
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我省首个全栈国产化的人工智能算力设施。“我们与680多家企业、18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正全力打造MaaS(模型即服务)模式,助力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该中心负责人赵紫铜说。
廊坊紧邻京津,数据延时低,是全省最早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城市。早在2009年,廊坊市就抢先布局数据中心建设,润泽(廊坊)国际信息港、华为云计算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和算力中心先后投用,打造了全国互联网服务门类齐全、聚集规模优势突出的数据和算力中心集群。
目前,廊坊已投运数据中心32个,运行标准机柜32.7万架,智能算力规模22384P,为京津雄三地实时在线提供互联网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服务,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商十强中有5家在廊坊布局数据中心,廊坊城市算力分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近年来,移动、联通等多家“中字头”企业和华为、润泽等一大批知名民企相继落户廊坊,龙头企业加速聚集带来的产能倍增效应,夯实了这座城市的算力底座。从机柜闪烁的指示灯,到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模型,廊坊正“算”出未来的无限可能。
龙头企业为何纷纷抢滩廊坊?这主要得益于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企业不仅凭借低延时网络匹配到众多京津冀地区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用户,还能就近联系到产业链相关企业达成合作,促使一批已落户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开工建设新项目。
目前,润泽人工智能应用中心等21个在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总投资达957.18亿元,建成后算力规模预计达到32万P。
依托产业基础和算力底座,廊坊先进算力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延伸,聚集了百信、联泰等一批上游硬件制造企业,华通科技、申江万国等20余家下游行业应用企业,算力产业生态持续完善。2024年,廊坊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7亿元,全省第一。
抓创新强链延链,产业走在全省前列
显示屏如卷轴般缓缓打开,手机屏折叠20万次仍能使用……3月3日,在维信诺(固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50多种柔性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产品彰显这家企业的硬核创新实力。
“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柔性显示面板生产基地,我们不仅建成全国首条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去年更是推出柔性AMOLED车载人机交互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智能座舱的显示应用提供了全新可能。”该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郭政自豪地说。
坚持自主研发,是维信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2022年以来,他们研发投入超25亿元,打造了以“基础研究—中试—量产—应用”为链条的创新模式,累计申请专利3400余件。
以维信诺、翌光科技等为代表,30余家新型显示企业云集固安,形成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125亿元。
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廊坊市建成电子信息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0余家,推动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软件服务、行业电子、光纤惯导五大产业矩阵,上下游产品涵盖电子材料、整机设备等100余种。
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聚能起势。当前,廊坊市形成了以廊坊开发区、三河市、广阳区、固安县为主要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廊坊开发区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润泽等200余家企业,集群规模1300余亿元;燕郊高新区吸引华通科技等企业100余家,集群规模95亿元。
按下“加速键”,集聚效应凸显。2024年,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6.6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省主营业务收入的16.9%,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批全省首批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优化营商生态圈,产业高地加速崛起
3月3日,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王同举正指导研发人员配制锡球表面处理剂。“目前,我们已攻克直径0.2至0.7毫米之间锡球的制备技术,生产的焊球广泛用于半导体先进封装领域。”王同举告诉记者。
2021年,华田信科准备研发生产液晶显示器内焊接材料——封装焊球。在廊坊市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以王同举为团长的科技特派团对企业开展帮扶。“目前,我们已完成全国首台(套)电磁扰动式制球设备及检测设备的研制,获批发明专利8项,正加速‘新一代封装焊球’项目落地产业化。”该公司副总经理秦振忠介绍。
华田信科挺进新赛道,背后是政策的精准支持。近年来,廊坊市先后出台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等,支持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场景融合打造,让企业在“营商沃土”中释放创新活力、发展动能。
在全省率先推出“算力券”优惠政策,廊坊市计划每年投放1000万元,对落户的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等给予不同程度的算力补贴,目前已吸引9家企业来廊发展业务。去年以来,电子信息企业享受软件产业优惠税额867.4万元,占全省总额的58.1%。
强化帮扶、创优环境,让企业愿投想投敢投。该市扎实开展“走访解促”活动,通过领导包联、专班服务、领办代办、金融服务等措施,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破解难题。
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为稳定和提升企业投资信心注入强心剂。廊坊市电子信息重点企业从2021年的117家增长到目前的205家,数量接近翻番。
《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该市将加快打造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承接地、京津冀电子信息成果转化首选地。(河北日报记者 刘杰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