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这堂非遗思政课“走新”又“走心”

3月25日晚7时,廊坊师范学院教学综合楼一楼A105教室内,伴随着清脆的鼓点、激越的唱腔以及热烈的掌声,又一堂别具一格的非遗思政课如期开讲。

3月25日晚,廊坊市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郭宝艳(左)正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解答问题。 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摄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廊坊市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郭宝艳身着中式服饰立于讲台,鼓槌轻扬下,一段韵味十足的唱腔婉转而出。

台下,60余名大学生屏息凝神,目光随着郭宝艳的动作流转,瞬间被带进传统艺术的殿堂。

“哪组的同学先来试试?”郭宝艳的话音刚落,几名同学就踊跃上台。来到鼓旁,他们左手拿起鸳鸯板,右手拿起鼓槌,在老师指导下敲击鼓面。

京东大鼓是名副其实的草根艺术,源于天津宝坻以及廊坊三河、香河等京东地区的农村,是在农民劳动之余演唱的地头调、靠山调等民间小调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这京东大鼓可是咱廊坊的传统艺术瑰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宝艳介绍,因语言质朴,曲调流畅,京东大鼓深受北方人民喜爱。

讲唱腔,说文化,鼓韵声中见家国情怀。郭宝艳不仅传授演唱技巧,更将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教学。课上,她还给学生们现场表演了自己的一些原创曲目:《梨花深处》歌颂大自然,《小乌鸦》讲述了孝道传承,《六尺巷》提倡宽容谦让……

“京东大鼓真的是太有韵味了!作为廊坊人,我要成为非遗的传承者,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该校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2024级学生刘若涵说。

3月25日晚,廊坊市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郭宝艳(左一)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指导打鼓方法。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摄

非遗思政课要解的不是技术密码,而是精神密码。近年来,廊坊师范学院充分发掘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地方非遗资源,将思政课堂带到广阔的非遗社会大舞台,将非遗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

“当学生们年轻的手掌触摸鼓面,当传统的唱词遇见时代的呐喊,文化自信的种子就在这鼓韵悠扬中悄然生根。”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荣芳说,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京东大鼓传承基地设立在廊坊师范学院,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青年学子得以传承。

近年来,廊坊师范学院致力于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形成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廊坊师范学院还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专业,并组织了各种非遗主题活动,与第一课堂形成联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它活在田间地头,活在每个人身边。一堂生动的非遗思政课下来,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被点燃。

“咱们也将京东大鼓与校园生活结合,自己创作曲目,让传统曲艺‘潮’起来!”音乐学院学生张馨怡兴致勃勃地说。(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