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袁铮、刘冠一)连日来,沧州市在盐碱地春耕春管中加强高性能农机推广应用,鼓励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夯实粮食安全保障根基。
日前,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千亩盐碱地试验田里,谷物免耕播种机正隆隆作响。95后新农人耿立宫是这里的片区负责人,他指挥着载有2200斤化肥、2000斤种子的新型播种机在田间精准作业。相较于传统多机联合作业模式,新型播种机通过精量播种、干播湿出、种肥分离等核心技术,在减少入地次数30%的同时,作业效率提高2倍以上。
孟村回族自治县近年来在“藏粮于技”上持续发力,引入耐盐碱高产小麦品种,配套标准化种植规程和智慧农机系统,新技术应用使土地利用率提高15%,小麦出苗率稳定在90%以上,每亩综合生产成本下降约120元。“我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想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这片盐碱地上。”耿立宫说,他们通过良种的培育、先进农机的引进、科学的管护、智慧农业的推广,让盐碱地增产增收。
孟村回族自治县正将试验田经验推广至更多盐碱耕地。像孟村回族自治县一样,沧州各地近年来在盐碱地上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针对184.98万亩旱碱麦,深入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强化适期、适墒、适量、适深“四适”技术应用,积极推广旱碱麦种植标准体系。眼下,旱碱麦陆续进入返青期,也是促弱转壮关键期。该市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推广队伍作用,紧盯关键农时、关键技术、关键要素,强化监测预警、指导服务,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村和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