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公开对冒用他旗号售卖假药的现象打假。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网络平台上,有大量商品打着“权威专家推荐”的旗号进行宣传。
权威,意指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而冒用“权威专家推荐”作为营销噱头,恰恰是利用了权威的背书来包装产品,从而诱导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效果产生盲目信任。
现实中,冒用权威的形式,可谓花样百出。有的直接在商品图片上打出专家推荐字样,但不明确标注推荐专家的姓名,有的干脆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对专家视频片段进行加工,恶意增删、篡改其中的语音和字幕,甚至将不同专家、不同场景的视频胡乱嫁接,只为引人上当。像这样利用名人效应、虚构相关事实,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有损专家名誉,而且涉及虚假广告宣传,有可能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及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涉及刑事犯罪。
不仅一些专家的照片被商家冒用为产品宣传图,更有一些专业人士、科研院所在不知情中就成为商品的代言人。如今,这种作假手法越来越“高明”,让许多消费者一时间难以辨别,不经意间就掉入消费陷阱。
对“权威专家推荐”行为打假,不能只靠受到侵害的专家、名人站出来,更需要相关平台和有关部门协力监管。平台要强化监管义务,严格审核入驻商家的身份资质,监控分析商品图片和信息,对违法商家采取封禁账号、限流等处理措施,从源头上铲除虚假“权威专家推荐”的生存空间。监管部门应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严厉查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侵权、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共同打造消费者放心的网络环境。
诚信是买卖的基石。名不副实的“权威专家推荐”只会毁了商家信誉,从而失去市场。把功夫下在产品品质提升上,把产品功效丁是丁卯是卯地说清楚,商品和服务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文/王艺 图/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