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远的战略谋划、宏阔的历史视野,持续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激发文化活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挖掘梳理河北历史文化资源,完善文物登录制度,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实施重大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系统性保护,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惠及百姓,才能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空间布局,创新打造“城市书房”“乡村书吧”“文艺驿站”等新型公共服务载体,重点建设乡村戏台、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展示厅等主题性功能空间,探索建立非遗研学基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方式。要强化对公益演出、艺术研究的支持,推动传统戏曲、音乐、书法等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下基层”“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活动常态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要积极运用数智技术,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打造“云博物院”“云图书馆”“云展览”“云剧场”“云景区”等数字矩阵,实现“一码在手,服务全有”。注重深挖传统文化IP,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现代服饰、工艺制品及家居设计,依托电商平台、新媒体渠道构建数字化营销体系,推动“数字+文创”深度融合,让更多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国潮产品持续涌现。
构建全媒体、多维度文化传播体系。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宣传推广合力,产生了一批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产品和品牌。未来,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规划三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形成京津冀统一文化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持续推进京津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三地文创产品协同开发机制,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使文旅产业成为传承弘扬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深化“媒体+文旅”融合模式,运用沉浸式直播、短视频矩阵等新媒体手段,持续培育具有鲜明河北特色的文旅IP,构建全媒体、多维度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周秀菊 杨洲)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