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市桥西区,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法律问题,都会相互支招:“就近找找综治中心,他们有办法,调解、解答,都挺权威!”化解矛盾纠纷,石家庄市桥西区给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石家庄市桥西区打造有幸福温度的平安共同体,强力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使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成为群众的“解忧站”和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据统计,今年仅前两个月,桥西区综治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来访781人次,咨询解答433人次,调解纠纷266件,办理非调解业务82件。
搭建一个核心平台 夯实矛调工作“基本盘”
1月2日,桥西区东风街道槐北社区网格员在日常排查中发现一起劳资纠纷:某物业服务公司拖欠保洁员崔某工资2.84万元。网格员第一时间上报社区,社区调解员尝试调解,却无功而返。街道调解员介入后发现情况复杂,上报区综治中心。区综治中心指派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袁世英负责此纠纷。经层层调查,袁世英联系到六名案外人,将事情来龙去脉搞清楚。最后,袁世英围绕问题核心,倾力调解,圆满解决了矛盾纠纷,崔某顺利拿到属于自己的薪酬。
像这样化解矛盾纠纷的故事,在桥西区有很多,其背后强大的“推动力”,源自该区搭建的一个核心平台——综治中心。
该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综治中心。去年12月,区综治中心完成提档升级,场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心理干预区、诉讼服务区、金牌调解区、“网上枫桥”区、“行业枫桥”区等十大功能区,入驻消费者权益保护、物业、房屋征收、教育等6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人社局等13家单位,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专业调解、劳动仲裁、司法调解等“一站式”服务。
综治中心出台区级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图,完善源头治理、即接即办、联动处置、分析预警、综合考评等机制建设,深化“心防”体系建设,与心理服务团队深度合作,探索“解纷+解忧”联合调处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同时,桥西区因地制宜,在场地落实、人员保障、硬件配备等方面对街道级综治中心分类建设,高质量打造彭后、维明、苑东、休门为示范的街道级试点,以点带面,实现街道综治中心全覆盖。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综治中心,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挖掘社区“五老人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人员,构建起运行规范的组织体系。
打造两个特色“枫桥” 绘就独特桥西“枫”景
桥西区积极探索“网上枫桥”“行业枫桥”工作实践,推动形成全区一体化矛盾纠纷分层化解方案,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持续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桥西区落地见效。
桥西区依托“网格”系统,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解决问题,通过规范网格员事件上报、审核、处置、反馈等环节,快速消除各类社会隐患。依托“石时调”系统,不断提升矛盾纠纷网上化解质效,建立网上矛盾纠纷受理登记、转办交办、督办落实、结果反馈、办结归档闭环工作流程,实现一网通办。
行专调解组织是依法设立的调解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矛盾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的劳动争议、物业、房屋征收等领域,桥西区建立诉调对接、物业纠纷、房屋征收、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校园纠纷、劳动人事、环境污染和婚姻家庭纠纷等9个行专调委会,充分发挥行业部门“懂行规、知行情、说行话、了行事”优势,培养“法律明白人”516名,一线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行业问题行业解决。
统筹三方调解力量 齐奏多元解纷“交响乐”
桥西区坚持把调解工作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不断充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方调解力量,努力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
做好人民调解。桥西区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全区17个街道172个社区均成立调解组织。2024年,该区开展人民调解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4次,开展“高质量调解年”专项活动,不断强化“法律明白人”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
做实行政调解。在桥西区法院挂牌成立“桥西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与15家省级行政机关签署《关于构建行政争议联动化解机制备忘录》,建立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与行政审判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走访座谈、召开联席会等形式与省区市多个行政机关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做强司法调解。桥西区以法官工作站和法官工作室为依托,选派65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下沉包联,选聘28名特邀调解员驻站、驻室调解,在17个街道、172个社区实现站点全覆盖,成功打造“老夏调解室”“赵晓渝道交纠纷调解室”“物业纠纷联合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室,选树培育了夏武岐、袁世英两名市级优秀特邀调解员典型。(河北法治报记者 鲍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