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岭,邯郸市魏县东代固镇后闫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不忘初心,以过硬作风和实干精神,带领后闫庄村发展特色产业、健全治理机制、美化人居环境。在他的带领下,后闫庄村不仅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先后获评“河北省森林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河北省文明村”。
陈海岭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查看后闫庄村道路硬化项目。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陈海岭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在村“两委”干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抓手,大力开展“基层党建规范提升年”活动,多方筹资150余万元,打造了500平方米的基层党支部阵地。这里不仅是党群服务中心,也是乡村振兴会客厅,有效提升了村“两室”的功能。陈海岭动员群众在此学习交流、反映诉求,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与监督。同时,这里还为群众提供农保、医保、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
作风过硬,锻造乡村全面振兴“铁军”
面对村内事务繁多、干部人手有限的现状,陈海岭通过严格要求和作风建设,打造了一支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村“两委”干部队伍。面对群众的要事、急事,村干部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展现了“有召必回”的责任担当。
陈海岭还带头参加常态化教育培训,严格要求村干部的出勤率,推动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第一时间将上级重点工作、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等传达给每一位干部。同时,他积极推动村务工作数字化,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村务工作和群众工作,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创新驱动,发展多元特色产业
陈海岭深知“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他立足村里现有条件,围绕“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特中选优”的产业发展理念,推行“支部+企业+基地+农户”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无中生有。在村东北闲置基地建设60亩樱桃采摘园,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建立20余座有机蔬菜大棚,打造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西红柿等蔬菜产品远销周边市场,远近闻名;联同河北财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划300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葡萄种植基地,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
有中生特。发展“美丽庭院+经济”模式,打造麻酱鸡蛋品牌和铝箔制品产业微工厂,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成为乡镇联农带农增收致富样板;与河北绿珍食用菌公司合作,发展食用菌产业,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产银耳、雪耳1500万棒,年产值1.2亿元,带动70多户困难群众增收。
特中选优。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规划,投资60万元升级改造大棚,谋划以果蔬大棚、樱桃采摘园、葡萄种植基地为核心的“种植+文旅”特色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健全机制,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陈海岭注重乡村治理创新,通过健全机制、树立新风,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移风易俗。带领村“两委”班子严格落实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孝德行为转化为群众看得见、做得到、可量化的道德评价体系。红白事制度规定红事彩礼不超过8.8万元,白事简办,形成了文明节俭的乡风民俗。
榜样引领。开展“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树立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榜样,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民生保障。在村里试点开办乡村“老年食堂”,为村中老人提供便利就餐服务;在村“两室”设立“手拉手”青少年读书室,为村中少年儿童提供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学”。
村民代表大会上,陈海岭与村民讨论老年食堂建立事宜。
精细管理,美化乡村居住环境
陈海岭始终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
建立长效机制。后闫庄村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卫生整治机制,形成“保洁公司+村两委成员+公益岗+志愿者”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通过网格化治理、红黄旗、文明庭院创建等方式,确保环境卫生整治无死角、无盲区。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后闫庄村硬化道路、街巷18000余平方米,建设污水处理管道7800余米,修建田间道路24000余平方米,粉刷墙壁26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170余盏,建设小游园、小菜园3个、停车场2个,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掘文化内涵。依托村庄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知青展览馆、根雕艺术馆、村史馆等文旅品牌,在魏县“梨花节”“采摘节”等重大活动中展现独特魅力,留住了乡愁,激活了文化资源。
退役不褪色。陈海岭以军人特有的坚韧和担当,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谋划长远发展、树立良好新风,成为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排头兵。(来源: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