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之后,很多人习惯在社交平台发布对商家“种草”或“避雷”的点评。然而,部分商家认为负面评价损害自身名誉权,由此引发一系列官司。消费者有没有权利在网上打差评?人们常说的这种“差评权”该如何规范?(据《经济参考报》3月18日报道)
消费者的“差评权”是消费者监督权、批评权在互联网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差评权”亦不例外。消费者“差评权”一旦被滥用,既会侵犯经营者合法权益,也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因此,消费者提出批评、质疑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如实评价、合理批评,而不能借机侮辱或诽谤,更不能通过恶意差评获利。同样,经营者面对消费者的批评,则应虚心接受,积极查找自身不足并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而不能片面看待差评,对其一味抵触,甚至以恶评对待差评。
消费者的“差评权”要保护也要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差评权”应有的监督作用,促进商家和消费者构建良性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互联网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