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锐评 | 别让不良商家以信息差“割韭菜”

在电商平台,打着“XX酸奶”名号,实质却是风味饮品、含乳饮料的产品并不少见。有媒体随机购买7款此类产品,无一款执行酸奶产品的国家标准。据食品行业专家分析,此类“XX酸奶”营养价值较低,本质上是一种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的“小甜水”,与酸奶不是同一种产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在“基本要求”栏里明确提到,“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不良商家在产品名称和外包装上做手脚,突出显示“酸奶”“牛奶”等字样,却把“饮品”“饮料”等真实属性用小字号标注在不显眼位置,甚至在产品详情页中也模糊营养成分、产品配料,常常使消费者难以察觉其中猫腻,不知不觉中被“割韭菜”。

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标准、食品标签等专业知识的信息差,将低营养“小甜水”包装成健康食品营利,这种行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面对这种看似精明的“文字游戏”,有关部门需强化电商平台及线下商家的全链条监管,对商品命名、标签标注、广告宣传进行穿透式审查,让“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套路无处遁形,捍卫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电商平台作为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也应当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的审核、监督和管理,对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完善投诉处理机制,积极履行自身义务,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每一次消费维权行动,都是对公平市场秩序的守护,也是提升群众消费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契机。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向消费者科普必要的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提高鉴别能力,尽可能消灭信息差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消费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警惕性,就能在市场中形成更加有力有效的监督,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禁止不良商家以信息差谋利,其实是在呼唤一个更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每一个消费者都拥有在阳光下自由选择、自由判断的权利。(文/赵晓昕 图/王琪)

59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