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全国劳动模范张雪松:智造报国,书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数字答卷

书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数字答卷

——记全国劳动模范张雪松的智造报国路

在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的生产线上,手持数显伸缩尺,以毫米级精度“打磨”着“中国速度”的刻度;在厚厚的工作日志中,密密麻麻写下10万余言,记录着设备参数、工艺改良与创新灵感……

这就是张雪松——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械钳工特级技师。他三十年如一日,从普通技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从传统制造到数字智造,将工匠精神注入数字基因,在新时代产业变革的坐标系中,坚守、创新、突破,镌刻下高铁工人的使命与担当。 

张雪松正在工作中。(资料图,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创新驱动新引擎

张雪松扎根高铁制造一线岗位,将传统工匠精神与前沿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其注入全新活力与无限张力。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眼光,主动投入前沿技术研究。

2024年,张雪松工作室在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工作室成员紧密围绕“智能制造”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建立车体事业部加工中心设备健康档案,张雪松团队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车体加工部件所适用机床的规范性标准,确保各机床加工件的合理分配,避免了超负荷加工现象的发生。

他以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阵地,带领成员迎难而上,承担起了智能制造项目转产的重任。无论是数字化加工、智能化工装,还是柔性打磨生产线,工作室都在转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侧墙大线焊缝打磨、窗口打磨、底架、侧墙加工数字化工装、枕梁自动产线等智能制造产线设备已顺利完成转产任务,为公司的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执着,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筑牢坚实根基,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借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设备“加盟”铝合金车体生产线。与这些新伙伴一道,考验随之而来,会用是第一关,会修是第二关。面对国外设备的“黑箱”技术,他反向拆解设备图纸,首创定点养护模式,将故障率降低30%,让“洋设备”真正成为“中国智造”的筋骨。  

张雪松正在工作中。(资料图,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精准高效新模式

张雪松工作室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机床加工功率、电流等设备参数的监控及故障诊断研究,工作室及时发现了设备的隐性故障,并建立了设备健康档案,为实施预防性维修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设备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资金占用和库存压力,还使有限的维修资源得到了合理运用。

此外,张雪松团队还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了生产工艺流程。例如,在动车侧墙窗口和C型槽的加工过程中,他们通过对不同刀具的性能和加工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最优的加工方案,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张雪松正在工作中。(资料图,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打造数字化工作室

在国家科技革命和公司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张雪松数字化工作室应运而生,聚焦车体变形控制技术、车体调修技术、自动化装配技术等八大主攻操作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分析的全流程管理。

尤为令人赞叹的是,工作室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通过创新、培训、竞赛三大维度,工作室组建了操作技术体系工作指南编制专家团队,广泛征集和调研外部发展方向和内部急难险重问题,出具了操作技术体系工作指南,涵盖操作创新立项、操作技术培训、操作技术竞赛三大领域,为公司操作技术体系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张雪松数字化工作室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工作室全业务数字化贯通协同,打造了“三位一体”的操作技术体系驾驶舱,还对外输出了数字化工作室管理模式,体现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了唐车品牌效应。

张雪松正在工作中。(资料图,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锻造技能人才矩阵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技能、数据与创新的交响曲。”张雪松创新“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将车间变成课堂,对公司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机器人编程技能、加工技能、焊接技能等,特别是与马永志工作室联合培养焊接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

张雪松工作室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外部竞赛及公司内部竞赛,如智能制造应用技能大赛、振兴杯大赛、钳工大赛、无人机大赛、工业机器人大赛等,展示了工作室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李子禹在2021年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操作调整工赛项中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工作室培训的选手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大赛上取得二等奖,经过工作室培训的操作员工在2020年唐山市“工匠杯”工业机器人装调工项目中包揽前三名;以工作室为教练团队的公司智能制造参赛队,在2020年河北省总工会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智能制造项目中包揽前两名。2021年唐山市工匠杯智能制造赛项包揽前七名,2022唐山市无人机赛项中包揽前五名。

从渤海之滨到奇秀武夷,从“一带一路”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到壮美绮丽的乌马瓦卡山谷,张雪松的创新成果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个重点项目。当被问及动力来源时,张雪松的回答朴素而坚定:“用更高的精度带给列车更快的速度,用更硬核的技术托举制造强国的梦想。”

◎手记

翻阅张雪松的工作日志,我们看到,10万余字,满满当当地记录着设备参数、工艺改良与创新灵感。这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密码簿,更是一位大国工匠对时代的深情注脚。当“工匠精神”遇见“数字中国”,他正以“技术迭代+人才储备”的全新体系,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这,正是劳模精神在智能时代的铿锵回响。

(王越、孙易安、崔丹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