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文明快评|共同编织温暖清朗的“云上家园”——关于网络的话题④

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山区孩子的手工课视频,网友自发寄去画笔和笔记本;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陌生人互相提醒“不传谣不信谣”;班级群里,家长主动劝阻过激言论……这些日常场景,正悄然拼凑出网络文明的温暖图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空间已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延伸。

这片广阔的数字疆域里,当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善意连接彼此,虚拟世界便不再是冰冷的代码丛林,而成为传递温暖的“云上家园”。

这片家园的安宁与和谐,离不开法律与技术的双重护航。国家不断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谣言传播、隐私泄露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网民撑起法律的“保护伞”。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识别与过滤,为用户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法律与技术的合力,正在为网络文明筑起坚实的防线。

然而,网络文明的基石,在于网民的责任。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逐渐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很多网民开始自觉抵制网络暴力,对谣言说“不”,用实际行动捍卫网络空间的健康与秩序。他们主动举报不良信息,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用点滴行动传递网络正能量,让网络空间更加温暖和谐。

共建网络文明,还需要我们在享受表达权利时,多一分对真相的敬畏;在追逐流量热点时,多一层对影响的考量;在参与公共讨论时,多一份对他人的共情。正如现实社会中,我们不会在图书馆喧哗,网络空间同样需要这样的“场景自觉”。

我们相信,真正的文明,终将生长于每个网民对“善小而为”的坚持。让我们携手同行,用善意与责任,共同编织一个更加温暖、和谐、清朗的“云上家园”。(文/高珊)

图片由AI生成。河北日报记者高珊制作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