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吴春蕾)在石家庄市藁城区马庄村,谈起藁城宫米创业故事,人们常常会提起一个名字:张建中。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卖米,到建起规模化工厂,将藁城宫米卖到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张建中用自己40多年的创业故事,生动讲述着藁城宫米的发展的历程。
近日,70岁的张建中走进自家企业生产车间,看着谷子经过淘洗、去石、色选、抛光等全自动流水线,变成金灿灿的小米,就像看到自家孩子出息般的自豪与兴奋。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爹妈为了让我们吃饱饭,操碎了心。”张建中回忆说,高中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萌生了自己的“生意经”:收购乡亲们的谷子,加工成小米后售卖。
“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按9分钱一斤收谷子,让家里人加工成小米,再以2毛5分钱一斤的价格卖出,一斤1毛6分钱的利润也不少了。”张建中说。
家里特意为他购置了一辆“二八”自行车,也就是俗称的“二八大杠”。“那时年轻体力好,每天早上4点多,我就用自行车驮着300斤小米,骑行40多公里到石家庄市里,在居民区叫卖。一天的走街串巷,有时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晚上9点多才能摸黑回家。”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5年。
张建中每天去石家庄卖小米,虽然每月能有十几元收入,但挣的都是辛苦钱。一次偶然机会,他听说山西义村有个粮食交易市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建中坐火车前往山西。
刚到义村,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大米、小米、小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种类的农副产品齐聚一地。张建中兴奋地在市场里转了几圈,心里盘算着,扣除运输成本,拉一车17吨的小米来卖,能赚不少钱。
于是,张建中回家拉了一车小米再次来到义村。市场里的行家一看,这些小米颗粒整齐、色泽均匀,就知道是质量上乘的当季新米,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这一趟他挣了2700元。
拿到这笔可观的收入后,张建中没有满足,而是谋划起下一步发展。他用这笔钱买了小型碾米机,把自家院子的西厢房改造成碾米坊。此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创业之路也越走越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跟着一起干。
2019年,生意越做越大的张建中投资200多万元,建起占地600平方米的碾米坊,还引进了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产能从原来的时产500斤提升到时产5吨多,新增的水洗抛光机,也让碾出的小米更加鲜亮。
从20世纪80年代初骑着“二八大杠”走街串巷卖小米,到如今拥有现代化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张建中在这条路上走了40多年。
“今年70岁,厂子逐步交给孩子来管理了,年轻人思想活泛,把厂子里的生产和销售处理得妥妥当当,我们的产品已经卖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了。”张建中骄傲地说。